长20.3厘米,宽4.9厘米,高3.5厘米。款识:唐子桢写。![[藏品鉴赏]清末唐子桢青花浅绛彩瓷镇纸 [藏品鉴赏]清末唐子桢青花浅绛彩瓷镇纸](//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唐子桢,清末景德镇瓷绘名家,以善画桃花美女著名。
唐子桢作品色彩淡雅而丰富,仕女脸形清润俏丽,人物表情生动,形态可掬。题书秀丽老练,富有力度。给人一种清丽高雅的感觉。
《说文》:“镇,博压也。”所谓“博压”,就是广泛地镇压。所以古人把凡作“镇压”之用的都称作“镇”——压席角的叫“席镇”、压帷帐的叫“帷镇”、
看书时压书的叫“书镇”,写字作画时压纸的叫“纸镇”、俗称“镇纸”。名虽各异,其实两两通用——席镇与帷镇通用,书镇与纸镇通用。且一脉相承——镇纸(书镇)乃由席镇(帷镇)演变(小型化)而来。只不过,席镇(帷镇)是四件,而镇纸(书镇)通常是一对(因只需压住纸或摊开的书的上两角)。
魏晋以前古人席地而坐,即坐在铺在地面的草席之上。而对于贵族而言,“不席而坐”(
不铺席子直接坐在地上)和“席不正”(
席子边和墙不平行或不垂直)都是不合于礼的。《论语》就有云:“席不正,不坐。”虽然王室贵胄之家备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铺席。有的床上置帷帐。由于草席的四角容易翻卷,且为了防止人起身时带动坐席而使之不正,故其四角要用“镇”压住。《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就从侧面反映出草席的容易翻卷。帷帐也容易被风吹动,所以帷帐的四角也要用“镇”压住。席镇、帷镇在战汉时的文人士大夫中使用已很普遍。《楚辞·湘夫人》:“白玉兮为镇。”西汉文学家邹阳《酒赋》:“安广坐,列雕屏,绡绮为席,犀璩为镇。”《楚辞》、《酒赋》中的“镇”,就是指席镇、帷镇。
魏晋以后,随着在纸绢上书写作画的兴起,特别是明清时文人书写绘画用纸用绢的增多,压书、压纸的纸镇,书镇格外兴盛。
“镇”正式进入文人的书房,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南史·垣荣祖传》:“齐高帝肖道成尝以白玉镇纸、书,案下安鼻为楯;以铁为书镇如意,甚壮大,以备不虞,欲以代杖”。
到了唐宋时期,书镇、镇纸之名已屡见于文人诗文中,如:唐代杜光庭的《录异记·异石》:“会稽进士李眺,偶拾得小石,青黑平正,温滑可玩,用为书镇”。宋张镃诗云:“三山放翁宝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
入明以后,镇纸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工艺水平也空前提高,无论是材质还是样式都丰富起来。明代镇纸材质有木、铜、玉石等多种。而铜由于体重,因而铜镇纸较为多见。
自清代以来,常见的镇纸多为长方条形,因而也称作镇尺、压尺。
与笔墨纸砚文房四宝相类,镇纸(书镇)可称为古代文人文房中的“小五”。然而虽然是“小五”,却由于它是为适应文人雅士对于文玩的追求而制作,故材质精良、制作精美、设计精巧、寓意吉祥,集玩赏性与实用性于一器,而成为了文房珍玩中的“安琪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