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铁犀
铁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9,564
  • 关注人气:9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艺文存稿:为廖海廷先生《转语》所作序

(2017-07-31 17:36:16)
标签:

廖海廷

转语

序言

分类: 艺文存稿
艺文存稿:为廖海廷先生《转语》所作序

    三年前,余受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周秉钧、何泽翰二教授,廖先生执教于湘潭大学,时过访余之师,故余得以拜识先生。一九八五年七月,余研究生毕业,分配湘潭大学任教,与先生同一教研室,遂有幸时作侯巴问字之遊,而先生亦不辞百忙,为余详释疑难。余既沃闻大义,裨益弘多,乃窃喜又得一良师焉。先是,余从何泽翰师处获知先生撰有《转语》一书,及余来湘潭大学,便欲向先生借之一阅,以广学识,而终未敢言。越二年,先生不讳,于弥留之际,授余以《转语》手稿,余奉而读之,乃叹为绝业,中心未尝不向往之也。

    先生是书,计条目四百有馀。究其功,要在类聚词族、探讨语源,而于方言考证、文字演变、古书校勘,为功亦夥;即于先贤後哲之说,亦有补苴辩正焉。其创获之广,诚令人惊叹。余後学不才,请略陈之:

    “以弋羊”条:“似从以声,以转入声为弋,以羊同声,故弋、羊皆有似义。《公羊传·襄元年》‘弋氏’,《左传》作‘姒氏’。《尔雅·释草》:‘苌楚,铫弋。’郭璞注:‘今羊桃也。’郝懿行《义疏》云:‘即今夹竹桃。’《说文·艸部》:‘苌楚,跳弋,一名羊桃。’按:跳、铫,皆桃之借字。铫弋当作弋铫。弋铫者,似桃也;羊桃者,像桃也。《本草纲目》卷十八引陶弘景曰:‘羊桃甚似家桃,又非家桃。’《说文》:‘像,象也,读若养。’养从羊声,故羊有像义。今式样字,像之假借。段玉裁说。”此推求名物得名之由者也。

    “ㄛ阿娭”条:“《说文》:‘ㄛ,反丂也。读若呵。’今人以阿为发声,阿即ㄛ。阿转为娭。今吾湘或称老母曰娭婆,即古之阿负。《汉书·高帝纪》如淳注:‘俗谓老大母为阿负。’”此考证方言词语之源流者也。

     “八佾”条:“《论语》:‘八佾舞于庭。’《集解》引马融曰:‘佾,列也……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按,《说文》无‘佾’字,《新附》补之。佾从A(“佾”之右偏旁)声,A从八声,是佾有八音。八人为佾,犹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也。声转为班。《方言》三云:‘班,列也。北燕曰班。’今通呼一列为一班,或曰一排,实即佾字。班、排行而佾废矣。”此为探讨文字之演变者也。

   B(左“走”右“矞”组成的一个字,下同)C(“疒”和“术”组成的一个字,下同)忄戍”条:“《说文》:‘B,狂走也,从走,矞声。’B字又作C,《说文·疒部》:‘C,狂走也,从疒,术声。’……《公羊·桓五年》:‘甲戌己丑,陈侯鲍卒,曷为二日卒之?忄戍也。’何休注曰:‘忄戍者,狂也,齐人语。’唐石经及诸本同作‘忄戍’,陆德明《经典释文》亦作‘忄戍’,音呼述切,与C同音。忄戍从心戍声,戍为戍守之戍,伤遇切,与术为双声,忄戍者C之借。《玉篇·目部》‘瞲’下出‘目戍’、‘目术’二字,云‘并同上’。是矞声、术声、戍声相通之证。阮元《校勘记》据《礼运》‘龙以为畜,故鸟不獝;麟以为畜,故兽不’之文,以为忄戍当作,从戉声,字之讹。按《礼运》释文:‘,况越反。’与忄戍不同音,别是一字。阮说未确。”此校勘古书及补正先贤之说者也。

    即以上举数例,亦可见其每发一说,必旁征博引,既证以古之笺注、今之方语,复考其声转之迹,明其音近义通之理。言之凿凿,信而有徵。其敹穿之精,尤令人钦服焉。

    先生之作,以“转语”名之。转语者,声韵转化之语词也。故先生之撰是书,其柄持固在声韵。而声韵运用之要妙,务在精熟。先生之于古音,可称精熟矣。余尝质诸先生,任举一字,先生即知古隶何部何声纽,脱口而出,不假思索。唯功力若斯,故先生之撰《转语》也,于音同音转,神明变化,得心应手焉。

    先生著《转语》之目的,自云“俾後之从事斯业者节省日力。”然其为用,余以为远不止斯。语其尤要者,得三事焉:

    先生之转语研究,实乃汉语语源学之研究。而研究汉语语源学,乃研究汉语发展史、词汇学及编写汉语大字典之所必需,亦为发展吾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之所必需。此一事也。

    王念孙为程瑶田《果臝转语记》所作《跋》(见《石臞先生遗文》卷四)云:“使学者读之,而知绝代异语、别国方言无非一声之转,则触类旁通,而天下之能事毕矣。故《果臝转语》为训诂家未尝有之书,亦不可无之书也。”余以为迻王氏此语以评先生之《转语》,亦甚的当。且程氏《果臝转语记》唯论联绵词,而先生之《转语》则兼论复合词及单音词,是先生之《转语》又有超越程氏之书处。此二事也。

    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云:“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其子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序》亦云:“夫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语词者,固乃音义之结合体,故训诂必以定声为锁钥,而以通训为旨归。定声者,定其古声也。定古声则须知古音,知古音则须明音变,明音变则不可不学转语矣。如易祖洛作《“固时俗之工巧兮”之“工巧”》(载《中国语文》一九八三年三期),既知“工巧”为“工匠”义矣,然“稽之故训,‘巧’为‘拙’之反,实形况字,无作名词用者,此必通假字,求其本字未得。”而语于先生,先生告之曰:《说文》:“竘,一曰匠也。”“固时俗之工巧兮”之“巧”当为“竘”之假。于是易君恍然悟矣。按先生知“巧”必为“竘”之假者,以知“巧”、“竘”古同声类故也。又如先生作《新解“老”》(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一九八五年一期),释“老子”之名曰:“先秦诸子中,孔子姓孔,墨子姓墨,馀可类推。独老子姓李,不曰‘李子’而曰‘老子’者,‘老’、‘李’一声之转,‘老子’犹‘李子’。‘老’、‘李’本相通,《方言》:‘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李父即今语之老虎。”按先生知“老子”犹“李子”者,以知“老”“李”古同声纽,“老”字古属萧部,“李”字古属咍部,萧咍韵近,“李”旁转为“咍”故也。由斯二例,知先生之《转语》,诚为後学从事训诂研究示以蹊径。此三事也。

    先生之《转语》,固乃语言文字学之专著,然先生所治不限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即于史学、文献学,造诣亦深;至若古天文历法,则在吾湘堪称巨擘焉。唯一生坎坷,觏闵孔多,以往书稿,“文革”期间尽皆散佚。後“四凶”既灭,沉冤得雪,然已值风烛残年,病魔缠身。虽欲再事著述,力难从心,仅成《转语》一书耳。呜呼!攸攸苍天,尔其何酷!既丧斯文,复丧斯人!余临颖黯然,而不知涕之何从也!                                                                                                           公元一九八八年夏後学段观宋拜

附:廖海廷先生简介

    廖海廷先生,湖南宁乡花明楼人。生于19171016日(农历九月初一),卒于1987317日(农历二月十八日),享寿70岁。

    一、生平

    1949年前后,执教靳江中学,主持中共靳江区委;

    1950年代前期,设教于湖南行政学院;

    1957年,被错误地打成右派分子;

    1958年,抵株洲接受"劳动改造";

    1962年,"劳改"结束,回长沙,无以为生,曾卖冰棒糊口;

    1971年秋,被遣送回乡(花明楼)劳动;

    1979年,回长沙,受湖南省图书馆敦请参加审编古籍善本图书目录;

    1981年,供职于湖南财经学院(编辑经济学文选),是年秋,改正右派问题,调湘潭大学历史系任教。

    二、著述

    廖先生自幼就学于私塾,除接受师训外,特勤于自学,"总角能文赋",与鲁实先居同里,学同科,莫逆于心,鲁著《〈史记会注考证〉驳议》,廖司校核,并撰古体长诗跋其后。后频仍问学于国学大师杨树达,以师礼事之,《积微翁回忆录》中杨所记"廖海廷来(书)"计近10条,多获称许。杨著《积微居小学述林》,约廖为之作序。廖先生在天文、历算、文字、音韵、训诂、经、史、子、集诸多领域均有建树和发微,50岁后皈依净土,钻硏佛学与中医、习气功。平生著述极丰,惜屡经劫火,存者十无一二。若早年《汉太初以来气朔考》、《古韵疏证》、《广新方言》等书稿及诸多诗文底本,在"文革"时被抄去,竟一无所存。

    廖先生遗著垂于世者主要有两种:《转语》和《无住生心室诗钞》。

    《转语》是一部研究小学有独到之处的专著,199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廖先生费时近10年,五易其稿,约27万字,直接或间接引用书、文200多种,是著被学术界称誉为"绝学"。

    《无住生心室诗钞》系廖先生遗孀刘家珍老师蒐集整理而成,2005年由湘潭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印行。廖先生好作诗词,自20世纪30年代始,所作不下千首,然迭经变故,多数散佚,是集仅存300余首。廖先生作诗词喜用典故,涉及历史人物及事件有百五十余处,"盖学人之诗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