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珍藏:清康熙豇豆红暗刻团龙纹太白尊

标签:
豇豆红太白尊 |
分类: 收藏鉴赏 |

这是本人收藏的一件豇豆红暗刻团龙纹太白尊,高8.8cm,底径12.6cm。小口略侈,显得小巧精致,比例合适,口部外翻如唇口。口部留白,这是出于红白对比装饰的考虑,通常称之为“灯草边”。短颈溜肩,半圆形腹,肩腹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器腹隐隐约约能见三团螭龙暗纹,因釉色均匀,显示出来的效果也一致。浅圈足,底足露胎洁净细腻,略见一丝火石红。底釉白中泛青。底部有“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青花款,排列疏朗,鲜艳深沉,楷书款中锋运笔,笔痕清晰,字迹挺拔有力。器内、器底施白釉,显得洁净明莹。其釉色淡粉,红色深浅渗浸,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清康熙豇豆红暗刻团龙纹太白尊几乎一样,只不过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所藏的那件因口残而截去然后包金而已:
太白尊为康熙时期文房用具组件之一,用于贮存研墨用水,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 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
豇豆红,是一种似豇豆颜色的红釉品种,又有美人醉(霁)、桃花片、娃娃脸等名称,出现于清康熙晚期,后亦为康熙红釉中最名贵的品种,而且这一品种通常仅限于太白尊、菊瓣瓶、柳叶瓶、莱菔尊、凸蟠螭瓶、印泥盒、镗锣洗、苹果尊等八种造型。在民国出版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所列出的三种“为世所宝”的康熙单彩釉作品中,就有所谓的“美人霁”,当时对它的评论标准是:“美人霁佳处在于淡红中显鲜红色与茶褐色之点背光则显绿色。”《饮流斋说瓷》中亦将其“可贵”之处定义为:“莹润无比,居若鲜若暗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实际上美人霁(或称豇豆红)与其他霁红作品一样也是以含铜釉料作呈色剂,它的那些“可贵”的效果来源于烧造时对氧气的控制不力,正如开片瓷器来源于烧造过程的缺陷,由于氧气的过量造成的绿斑反而成为一种偶然的美丽釉色。
豇豆红一般施于小型器物之上,以文房用具为主,少有中型盘和碗杯,绝无大件器。由于豇豆戏釉器烧制难度大,又专限于供宫迁御用,所以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而珍贵,且其中大部分早年已流散到国外,收藏在各国著名的博物馆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