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苏轼《鼎砚铭》(见《苏轼集)卷96,铭57首之第三首),素来号称难解。本人研习数日,方有所感悟。今试着注解翻译如下。为避免简体字造成的混淆,特采用繁体字。
《鼎硯銘》全文如下:
鼎無耳,盤有趾,鑒幽無光几不倚。暘蟲隕羿喪厥喙,羽淵之化帝祝尾。不周僨裂東南圮,黝然而深維水委。誰乎為此昔未始,戲銘其臀加幻詭。
註解:
1.
鑒:鏡。
2.
暘蟲:即“暘烏”,長着三隻腳的烏鴉,代指太陽,故稱“暘烏”。《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隕:隕落。羿:唐堯時的射日者,即后羿。厥:其。喙:鳥嘴。此句意思是:三足鼎硯,就像后羿射落的三足烏鴉,喪失了它的嘴後(喪厥喙),只剩下三隻腳撐着的軀體。
3.
羽淵:羽山之深淵。“羽淵之化”指夏禹之父鯀被堯處死後化成的“三足鼈”。《左傳•昭公七年》載晉侯夢黃熊入於寢門。鄭子產為之析夢曰:“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杜預注:“黃熊音雄,獸名。一作能,如字,一音奴來反,三足鼈也。解者云:獸非入水之物,故是鼈也。一曰:既為神,何妨是獸。”帝:指唐堯。祝:(斬)斷。此句意思是:三足鼎硯,就像羽淵那鯀的神靈所化的三足鼈一樣,被帝堯斬斷尾巴,只剩下軀體和三隻腳。
4.不周:神話中的山名。僨裂:崩裂。圮:塌陷。5.
維水:四維之水,亦即天下之水。此指墨汁;神話傳説中地有四維(縄索)繫於天。委:积聚,彙聚。《淮南子•天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共工撞斷了天柱和地維,四維剩下三維,所以向東南傾斜,成為積水的處所。而鼎硯正好是三條腿,正好也是積墨汁之處,“黝然而深”形容墨汁給人的感覺。6.
為此:為,製作;此,指代鼎硯。未始:未曾。此句意思是:誰製作了這方鼎形硯?過去未曾有如此形制。7.臀:此指硯的底部,硯銘一般都刻在這個部位。
翻譯:
像鼎卻沒有雙耳,像槃卻有腳趾,像鏡卻不可照容,像几卻不可憑倚。像羿射落的三足烏鴉,只剩三足和身軀,而喪失了它的尖嘴。像鯀變成的三足鼈,而被堯斬掉了它的細尾。不周山的天柱撞折,東南方的地面塌陷。所以黑黝黝的積水,便都匯聚到了這裏。是誰製作了這方鼎硯?過去未曾有如此形制。憑藉神話想像戲作此銘,刻在硯底增添奇幻吊詭。
注:下面这块澄泥“鼎砚”,虽是现代制品,但似符合苏轼《鼎砚铭》所描述的“鼎砚”的形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