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

(2017-04-28 15:45:56)
分类: 育儿

    问题行为是指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不能与人正常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问题行为与差生、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概念不同。差生、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往往有较多的问题行为。但在正常的课堂里,其人数甚少。而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种行为而言的。同时,问题行为无疑是消极的,但是并没有指明是什么性质的问题,也没有说明消极到何种程度,显然屑于模糊性概念。不过,这种模糊性恰好如实地反映了问题行为的不稳定性和易变性。而且除了平时老师们所说的差生或后进生有问题行为之外,优秀的学生有时也可能发生问题行为。对于中小学学生而言,我们尽量不要给学生贴上差生或后进生的标签,而应该就某种行为表现论其性质,以及考虑采取何种管理对策。

    据斯威夫特等人通过系统的课堂观察发现,在典型的课堂里,25%至30%的学生有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上课漫不经心、情感淡漠、逃避课堂活动、与教师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乱插嘴、坐立不安或活动过度等等。对这些问题行为如何分类,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的威克曼将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将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性问题行为。后来,奎伊将问题行为区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等三种类型。我国心理学家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学生的问题行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包括行为粗野、公然违抗教师的要求、学生之间的教室打斗、过度活跃以及武力侵犯教师等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包括过度的沉默寡言、胆怯退缩、恐学逃学、孤僻离群,或者神经过敏、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等。

    研究发现,教师与心理学家对学生问题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比较重视在课堂里打骂、推撞、追逐和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和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口出怪音、敲打作响、作滑稽表情和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故意不遵守规定、不服从指挥、反对班干部和老师等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和打架斗殴等冲突纷争的行为。因为这些问题行为都直接扰乱课堂秩序,有的使教学活动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但是,被教师忽视的是学生上课凝视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等注意涣散的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的行为;胆小害羞、不与同学交往的退缩行为,寻求赞许、期待帮助的依赖行为等,虽然没有直接干扰课堂秩序,却一方面严重妨碍自己的学习,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心理不健康,因而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课堂里通常存在着积极的、中性的和消极的三类行为。积极的课堂行为是与课堂教学目标一致的行为。中性的课堂行为是既不促进也不干扰课堂教学进行的行为,包括静坐在座位上但不听课,出神地望着窗外,在纸上乱写乱画,看连环画或伏在桌上睡觉等等。消极的课堂行为则是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进行的行为,包括喧闹、戏弄同学、扮小丑和顶撞老师等。课堂管理一方面要区别对待三类课堂行为,对于消极的课堂行为,应该给予明确的警告,也有必要给予必要的惩罚,但应避免讽刺挖苦、威胁、隔离、剥夺、奚落或体罚等伤害学生自尊心的惩罚。中性课堂行为虽然影响了自己的学习,但毕竟没有干扰他人的学习,因此教师不宜在课堂里停止教学而公开指责他们,以避免干扰全班学生的注意。教师一般可以采取给予信号、邻近控制、向其发问、排除诱因、暗示制止和课后谈话等措施,制止中性的课堂行为。另一方面,不要期望一步到位地消除消极的课堂行为。在通常情况下,首先要求学生将消极的课堂行为转变为中性的课堂行为,然后再要求他们将中性的课堂行为转变为积极的课堂行为。例如要求一位在上课时经常吵闹的学生(消极的课堂行为)先保持安静,即使自己听不进去,也不要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以后再要求他们在上课时注意集中、认真思索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行为矫正是消除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方法。这是用条件反射的原理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的一种方法。包括厌恶疗法、代币制等。其基本步骤为:第一步,确定需要矫正的问题行为。第二步,制定矫正问题行为的具体目标。第三步,选择适当的强化物与强化时间的安排。第四步,排除或强化问题行为的刺激。第五步,以良好的行为逐渐取代或消除问题行为。这种方法的运用必须以师生的密切配合为前提。要让学生了解行为矫正的目标。运用的强化物应该符合学生的需要,还要排除不良刺激的干扰。不过,行为矫正对于改变复杂的问题行为的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常常是由于内在刺激引起与维持的,并与外部刺激交织在一起,单纯用改变外部行为的办法是很难奏效的。

    所以,复杂的问题行为主要应该通过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辅导是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这是一种合作式、民主式的协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过程。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那样带有某种强制的性质。它也不同于单纯重视矫正的心理治疗,因为它更强调协助正常学生的教育与发展。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个人的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应该是:第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第二,帮助学生正确抉择行为方向,确立合适的行为目标。第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善于改变环境或自己的不适应行为,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社会技能。第四,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实现理想抱负的障碍,过有意义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心理辅导的成败取决于师生之间认知距离的缩短和情感隔阂的消除。教师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诚恳待人,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还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能从学生的看法与感受出发去处理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发展学生潜能的良好场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