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4-01-07 08:23:45)
标签:

教育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八仙中学   李景龙   王炳兰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会简单应用

2通过直观演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

3通过动手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初步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实践—观察—猜想—归纳”,得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深化对定理的理解,通过例题,使学生明确定理应用的关键,培养学生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题思想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学生观察长方体,感受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公共点的情况,对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观察图所示的长方体 ABCD-A¢B¢C¢D¢,下列各组中的两个平面有几个公共点:

(1) 平面A¢B¢C¢D¢与平面ABCD

(2) 平面ABB¢A¢ 与平面ABCD

学生观察并回答.

由实例感知上升到理性分类.

 

 

 

 

 

 

 

 

 

 

 

 

 

 

 

 

 

 

 

 

 

 

 

 

 

 

 

 

 

 

 

 

 

 

 

 

 

 

 

 

 

 

 

 

 

 

 

 

 

 

 

 

 

 

 

 

 

 

 

 

 

 

 

 

 

 

 

 

 

 

 

 

 

 

 

 

 

 

 

 

 

 

 

 

 

 

 

 

 

 

 

 

 

 

 

 

 

 

 

 

 

 

 

 

 

 

 

 

 

 

 

 

 

 

 

 

 

 

 

 

 

 

 

 

 

 

 

 

1.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由基本性质2可知,它们相交于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这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平面相交.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位置关系

两平面平行

两平面相交

公 共 

没有公共点

有一条公共直线

符号表示

a // b

a ∩ ba

图形表示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问题1  如图,在平面 a 内,作两条相交直线 ab,并且 a  bP,将直线 ab 同时平移出平面a 到直线a¢b¢ 的位置,a¢  b¢ P¢ ,相交直线a¢b¢ 所确定的平面记为平面 b.平面 a 与平面 b 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

若 aÌbbÌbabPa//a//a,则b//a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用符号表示为:

如果Ì aÌ a bPa¢ Ì bb¢ Ì b// a¢// b¢,那么a // b 

 

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问题2  如图,a // bg aag bb,那么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与第三个平面相交,则它们的交线平行.

举例:观察长方体的教室,天花板面与地面是平行的.一个墙面分别与天花板面、地面相交所得到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已知空间四边形PABC,连PBACDEF分别是PAPBPC的中点()

求证:平面 DEF // 平面 ABC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证明  PAB中,因为DE分别是PAPB的中点,所以

DE // AB

因为DE Ë平面ABC所以

DE // 平面ABC

同理EF // 平面ABC

因为DEEFEABBCB所以

平面DEF//平面ABC

 

 已知平面a //平面bABCD为夹在ab 间的平行线段()

求证:ABCD(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条平行线段相等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证明:连接ADBC

因为AB//CD所以ABCD确定平面AC

因为

平面ACaAD,平面ACbBCa // b

所以 AD//BC从而ABCD是平行四边形.

因此ABCD

 

3  已知平面a //平面b //平面g且两条直线lm分别与平面abg 相交于点ABC和点DEF()

求证:BC(AB)EF(DE)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证明  连接DC与平面b相交于点G则平面FCD与平面ab分别相交于直线GECF

因为a // b b // g所以

BG //ADGE //CF

因此BC(AB)GC(DG)GC(DG)EF(DE)所以

BC(AB)EF(DE) 

本例结果通常可叙述为:两条相交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对应的线段成比例

 

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如果两个平面不相交,那么它们就没有共公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已知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则在另一个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

6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这个平面平行;

7过平面外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这个平面平行;

2.已知长方体 ABCD-A¢B¢C¢D¢ (如图)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求证:平面 AB¢D¢ // 平面 BC¢D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师: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我们说两个平面是指不重合的两个平面

给出定义,并利用表格对比说明两种位置关系(见课件).

学生理解并记忆.

 

 

师:画法.在画两个平行平面时,通常把表示这两个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分别画成平行线

 

复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师:直线a¢与平面a什么关系?b¢与平面a什么关系?

生:a¢// ab¢// a

师:由相交直线a¢b定的平面b平面a什么关系?

生:b // a

 

 

教师边画图边强调定理中的关键词语:“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师:ab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ab内,它们有没有公共点?

生:没有.

师:ab都在平面 g 内吗?

生:在.

师: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生:平行

师:由此可得到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思考并举例.

 

 

 

教师画完空间四边形PABCPBAC后,问:图中有哪几个平面?

生:平面PAB,平面PBC,平面PAC,平面ABC

连接DEF,师再问:要证DEF //面 ABC,怎么证?

 

 

 

 

 

 

 

 

 

 

 

 

 

 

 

 

师:已知AB//CD要证ABCD说明四边形ABCD什么图

生:平行四边形.

师:要证ABCD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还要证什么?

生:AD//BC

师:已知中还有什么条件?

生:a //b

师:由平面a//b 要证AD//BC用什么定理?

 

 

 

 

 

 

 

 

师:两条直线lm一定共面吗?

生:不一定.

师:能不能连接ADBE来证明AD//BE?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ADBE可能是异面直线.

师:连接DC后,除平面abg 外,图中还有哪几个平面?

进一步分析如何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抢答.教师点评.

 

 

 

 

 

 

 

 

 

 

 

 

 

教师简单点拨,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通过表格归纳,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

 

 

 

 

 

 

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方面加深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采用直观操作和教师问题引导下的思辨论证,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比直接给出定理,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

 

 

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明确利用定理证明的关键.

 

 

 

 

教师为突破难点设计了几个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的分析,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求证两平面平行,题目不必过难,重点在于理解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师边画图边提问,帮助学生看明白图示,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题能力

 

 

 

 

 

 

 

 

 

 

 

 

从要证的结论出发,教师用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

 

 

 

 

 

 

 

 

 

 

 

 

 

 

 

 

 

 

从学生易犯的错误入手,分析连接DC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如何应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通过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老师能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

 

 

 

 

 

 

 

 

再次巩固证面面平行的思路与步骤.

1.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

2.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和性质,并会简单应用定理

师生合作.

深化理解,区别记忆.

教材P12练习A组第2题,练习B组第3题.

 

巩固拓展.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应用的特点――活动性、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不管是直线和先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进行直观探究,由学生得出结论,再用题组进行巩固.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探求知识的过程,重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学生的活动,本节课的练习题甚至作业题,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了编排,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并且前后相互呼应,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都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图形较多,有时用很多语言才能说明白的地方,几个数学符号或一个图形就可以解决问题。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那么本节课的教学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