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教学设计与反思

标签:
教育 |
平面与平面的平行关系
-------八仙中学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分类.掌握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并会简单应用.
2.通过直观演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
3.通过动手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热情,初步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练结合法.通过动手实践,引导学生“实践—观察—猜想—归纳”,得出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深化对定理的理解,通过例题,使学生明确定理应用的关键,培养学生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题思想.
【教学过程】
环节 |
教学内容 |
师生互动 |
设计意图 |
||||||||||||
导 入 |
学生观察长方体,感受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并根据公共点的情况,对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
师:观察如图所示的长方体
(1)
(2) 学生观察并回答. |
由实例感知上升到理性分类. |
||||||||||||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新 课
|
如果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则称这两个平面平行. 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由基本性质2可知,它们相交于经过这点的一条直线,这时,我们就说这两个平面相交. 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下表所示:
问题1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 用符号表示为:
若 利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 用符号表示为:
如果a
2.
问题2
性质定理 举例:观察长方体的教室,天花板面与地面是平行的.一个墙面分别与天花板面、地面相交所得到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的. 例1
求证:平面
证明
DE 又因为DE
DE
同理EF 又因为DE∩EF=E,AB∩BC=B,所以 平面DEF//平面ABC. 例2 求证:AB=CD(即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条平行线段相等).
证明:连接AD,BC. 因为AB//CD,所以AB和CD确定平面AC. 又因为
平面AC∩a=AD,平面AC∩b=BC,a
所以 因此AB=CD. 例3 求证:BC=EF.
证明 因为a
BG 因此BC=GC,GC=EF,所以 BC=EF 本例结果通常可叙述为:两条相交直线被三个平行平面所截,截得的对应的线段成比例. 练习 1.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如果两个平面不相交,那么它们就没有共公点; (2)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3)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4)已知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内有一条直线,则在另一个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5)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平行. (6)过平面外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这个平面平行; (7)过平面外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这个平面平行;
2.已知长方体
|
师: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我们说两个平面是指不重合的两个平面. 给出定义,并利用表格对比说明两种位置关系(见课件). 学生理解并记忆. 师:画法.在画两个平行平面时,通常把表示这两个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相邻两边分别画成平行线.
复习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师:直线a¢与平面a什么关系?b¢与平面a什么关系? 生:a¢// 师:由相交直线a¢与b′确定的平面b与平面a什么关系? 生:b 教师边画图边强调定理中的关键词语:“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 师:a,b分别在两个平行平面a,b内,它们有没有公共点? 生:没有.
师:a,b都在平面 生:在. 师:直线a,b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生:平行. 师:由此可得到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思考并举例. 教师画完空间四边形PABC,连接PB,AC后,问:图中有哪几个平面? 生:平面PAB,平面PBC,平面PAC,平面ABC. 连接D,E,F后,师再问:要证面DEF 师:已知AB//CD,要证AB=CD.说明四边形ABCD是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要证ABCD是平行四边形,已知AB//CD,还要证什么? 生:AD//BC. 师:已知中还有什么条件? 生:a 师:由平面a//b 师:两条直线l,m一定共面吗? 生:不一定. 师:能不能连接A,D和B,E,来证明AD//BE?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AD与BE可能是异面直线. 师:连接D,C后,除平面a,b,g 进一步分析如何应用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学生抢答.教师点评. 教师简单点拨,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巡视并加以指导,同时请两名学生板演. |
通过表格归纳,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条理化,便于记忆.
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三方面加深对位置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采用直观操作和教师问题引导下的思辨论证,归纳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比直接给出定理,更符合学生的特点,容易被学生接受. 利用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的相互转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明确利用定理证明的关键.
教师为突破难点设计了几个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例的分析,加深对定理的理解,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求证两平面平行,题目不必过难,重点在于理解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教师边画图边提问,帮助学生看明白图示,有助于培养学生将立体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解题能力.
从要证的结论出发,教师用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
从学生易犯的错误入手,分析连接DC的必要性.然后分析如何应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通过练习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老师能针对学生薄弱或易错处强调总结.
再次巩固证面面平行的思路与步骤. |
小 结 |
1.
2. |
师生合作. |
深化理解,区别记忆. |
作 业 |
教材P124 |
|
巩固拓展. |
【教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应用的特点――活动性、主体性、过程性、实践性.不管是“直线和先通过简单的实践活动,进行直观探究,由学生得出结论,再用题组进行巩固.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探求知识的过程,重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自始至终都贯穿了学生的活动,本节课的练习题甚至作业题,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了编排,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并且前后相互呼应,使所有的学生通过完成不同层次的题目都可以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符号、图形较多,有时用很多语言才能说明白的地方,几个数学符号或一个图形就可以解决问题。阅读过程往往是读写结合过程。那么本节课的教学也恰恰体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