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方式评价行动研究案例 张玲
(2013-05-26 15:24:41)分类: 研究实施 |
学生学习方式评价行动研究案例
常州市安家中学
一、问题的发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教学状况的限制,目前这方面的实验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
1、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学习习惯的转变。由于我们的教学是以他主学习为主要方式,学生已经养成了这种习惯,尤其是独生子女的依赖性、惰性更强,习惯的转变是非常困难的。再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限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改仍处于初期阶段,经验不足,力度不够,所以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非常艰难的,绝不是短时间、一两个学科、几次活动就奏效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发展是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首要任务,而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关键是培养师生感情和提高教学水平。
3、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学、多方获取信息,但不能让它们成为教学的全部方式,不能绝对化,不能全面开花。因为(1)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阶段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各学习阶段的初始期,他主学习适合养成习惯,了解学习规律,获得学习方法;(2)并不是所有的学习科目都适合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需要强记的知识,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探究,仅靠听讲、阅读、作业等方式就能掌握。
4、在目前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要实现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重大转变,从而指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二、问题的症结: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然而,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得如何?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么教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我认为,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没能从根本上改革教师习惯的教学方式,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阻碍学生主体的发展。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地发展应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习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问题的解决: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互动互改
根据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我们研究了如下的策略和方法。
1、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上升到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和操作,学理论,变观念,明方向,积极投入,策略得当,重过程,重实效,不作秀。
2、学习兴趣靠激发。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方式,低起点,巧设计,多表扬激励,逐步培养学科成功感和学习兴趣。
3、抓好过渡,重在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重在教学三环节的“析”和“用”,既注意思维的深刻性、系统性、严密性,又注意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开放性、批判性、创新性,创新思维是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
4、教学任务要完成,教学质量要有保证,依据学生程度恰当定位,以课程标准的中度为难度标准,既完成基本任务又使学生有成功感,抓好小组落实,严防走过场。
5、主课(必修课)上突破,重点章节 (课文)上突破,题目要小、少、精,切忌全面开花、喧宾夺主,注意尽量少加重学生负担。
6、抓常规化,建立自主学习的常规,建立自主学习的教学常规,抓本质,勇创新,摸规律,有章法。
四、反思与讨论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但根本还在于学生自己。所谓学习方式:主要是认知方式。它是学生个体在学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度很大,方法也应多种多样,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多总结多探讨,在实践中摸索,尽量多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