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好处
(2015-06-20 15:34: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论文 |
信息技术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好处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以多方面提高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具体表现在:形象呈现内容,激发学生兴趣;补充课本知识,丰富课堂内容;将跨度较大的的观察,在一节课,在短时间呈现给学生;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优化科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总之,不仅提高教学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关键字:信息技术手段
正文:
一、形象呈现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需要通过感性的直观的事物来建构,完成学习,而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恰恰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让各种知识能够直观呈现,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情节有趣和色彩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观察。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首先播放课件展现发霉变质的面包,学生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就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面包发霉是有什么原因引起的、需要哪些条件、发霉变质的面包还能吃吗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会积极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为新知识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接着再让学生尝试设计实验研究面包发霉是否与水和适宜的温度有关,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直接观察到实验结果,于是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滴水和不滴水以及放冰箱和放适宜温度是面包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认识到面包发霉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更好的完成了知识的建构。又如在《我们关心天气》一课中,我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中包含天气预报及天气给我们带来的影响等内容,这样通过教师讲解和课件中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使思维更加活跃,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也更牢固。
二、补充课本知识,丰富课堂内容。
首先,科学课包含的知识面很广,而现代网络正好满足了科学课的要求。只要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就可以查找到想要查找的内容。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整合,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搜集想要查找的资料以及到哪里去找。比如在讲《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时认识各种各样的保温材料这一内容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内搜集到足够丰富的材料的。而网络的介入就弥补了这一不足,学生按照老师的查找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导,通过上网获得多种有关保温材料的信息,从而更进一步加深了对保温材料的认识。同时在下一节课中,让学生上前面来汇报,当一次小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解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学生因为角色转换,兴趣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其次,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学习课本的知识还可以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如在讲解《营养要均衡》这一课时,在学生学习完均衡膳食宝塔后,及部分的膳食营养原则后,继续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膳食营养原则及一些设计合理的早、中、晚餐,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拓宽知识面,使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又如在讲《岩石的组成》时对于常见的矿物,在讲完课本上介绍的矿物后,继续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常见矿物及其作用,这样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知识面得到了扩充,对矿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又如在讲解《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时,要求学生总结不同特点的种子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于是我在课前搜集了各个种类的种子的图片和相关视频,每个种类也各有很多的图片和视频,然后播放这些资源来给学生看,学生通过细致观看和观察比较,能较正确的总结出各种类型的种子他们的特点,进而得出不同种类的种子他们的传播方式的不同。总之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将跨度较大的的观察,在一节课,在短时间呈现给学生。
小学科学的许多知识内容,需要长时间的观察,经历漫长的过程,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有的内容是难以实现的,于是就可以借助与信息技术,通过视频或者图片等手段,将需要长时间观察的事物,在几分钟呈现给学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也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方便。例如在讲解《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时,要求学生能够总结出油菜花从花蕾到长成果实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时就通过教师事先拍好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到底油菜花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直观形象,学生的观察不必在经历复杂的过程,而是直接就看到了整个油菜花的变化过程,直观形象,解决了时间跨度大的问题。
四、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科学教学尤其是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的教学内容是微观的、有的是宏观的、有的是不可见的或是抽象的或是变化太快的或是变化太慢,像这些教学内容,不可能通过实际实验的方式来呈现给学生,所以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逐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形象直观的观察,这样呢会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教学效果显著,于是能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传统科学实验有很多内容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课堂上无法用实验形式展现给学生,或者有的实验学生也根本无法看见和亲自操作。于是,教师就可以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完成课堂教学,完成无法用常规实验进行的教学内容。如在讲解《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一课时,学生对于齿轮操作器如何控制齿轮的转动,进而形成规律很难理解。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计算机动画技术展示展示出来,如一开始当摆锤在最右边的时候,学生能直观的看到此时长针卡住齿轮,齿轮不能动,而当他向左摆动时,长针松开,此时短针也松开,这样齿轮就会前进一齿;随后摆锤会摆到最左边,这时短针又会卡住齿轮,齿轮再次停止转动,当摆锤从左向右摆动时,短针又会松开,此时长针也松开,齿轮又前进一齿,随即,摆锤摆到最右边,长针又卡住齿轮……如此往复,学生看到了整个的过程。这种动画的辅助,使摆锤与齿轮操纵器是如何控制齿轮转动的过程变得比较形象易懂,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理解、概括出齿轮运动规律,浅显易懂,接受起来很容易。在这里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地将这些现象表现出来,起了突破重、难点,化难为易的重要作用。
又如《种子的萌发》中,学生对种子里的胚看不清楚,更不能直观的看到胚各个部分发育成什么和其作用,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生能很好的观察到种子的构造,尤其是胚的构造,还能观察到种子发芽的全过程,从而指导各部分起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重难点。
总之,在短期看不到现象或形成过程,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却在几分种内就非常直观地解决了问题,从而突破重难点。
五、优化科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现在课本中有的内容离现实较远,明显滞后。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与信息,却能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也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所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科学教学内容中抽象、陈旧的部分转化为学生可以直接接受的、紧跟时代步伐的内容,优化科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优化科学内容,以利于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水的三态变化》这一课时,学生对于固态变成气态和其气态变成固态不太理解?这个问题 单靠老师口头表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我把内容制作成课件:在寒冷的冬天,把衣服挂到外面一会衣服会结冰,可是过一段时间衣服也会干,从而让学生知道水能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再接着让学生看一个杯子里装满冰,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食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过几分钟烧杯外壁上会直接出现固态的冰晶,从而知道水也能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这样一来内容就显得直观、形象了,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给学生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发展,为他们今后更好的的学习和生活做好铺垫。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是科学课堂更加开放,更能有效的突破重难点,为培养新型人才奠定基础,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信息素养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好处,也为学生的发展带来好处。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第8期
2、《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3、马宁、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