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族礼仪】束脩礼与释菜礼

(2013-09-12 11:59:47)

前二天是国际教师节,所以想发一些与拜师谢师有关的知识。大家一起来学习吧~

古时据说是束脩礼和释菜礼,而束脩礼是比较适合用于谢师的。

http://s14/mw690/cfc8118bgx6CACOTSbP5d&690

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尊师的重要性。《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与师相提并论。荀子则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他还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里的“快”是指放肆的意思。总之,荀子把尊师提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不能不说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后代儒生大都遵循荀子的教诲,在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这种风气还蔓延到了社会各阶层,直至近现代,即使在穷乡僻壤的百姓家中,也常会看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这种观念确实已经浸润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同样深入人心。民间称老师,如果是旁人口中说出,称“师傅”;如果是学生口中说出,则称“师父”。他们还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娘”。这都说明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确实是把自己的老师当成“父亲”一样来尊敬的。人们普遍认识到:父母只是养育了子女的身体;而使孩子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修养,真正学会“做人”,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那是全靠了老师的栽培和教诲。正因为如此,乡里社会同样有着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在传统社会里,关于老师的概念其实要比今天的理解宽泛得多。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把向自己传授知识的人称为老师,在这一点上,和今天的理解基本上倒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两类人也被称为老师,一是为帝王出谋划策的军师、高参,比如伊尹、姜太公、周公旦、管仲、范蠡这样一些著名人物,都被当时的帝王尊称为老师;二是在手工业、商业、医药业、戏曲杂艺业、武术界、宗教界,也都一概把向自己传授技艺的人尊称为老师。由于这样一种宽泛的概念,所以在传统社会里师生(师徒)关系也就成了一种十分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做出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名气,别人提到他时总会连带着提到他的老师。而他自己在讲起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也决不会忘记了自己的老师;说自己是某某人的学生,师承何人,这就跟说自己祖籍何地,是某某人的后代一样地成了习惯。

 

历来的尊师礼俗,大致上又可以分成拜师、敬师、报师、祭师这样几个方面。

 

古代学生入学,要行拜师礼。值得一提的是束脩礼和释菜礼。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古人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是贽礼中非常薄的一种。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学生带了十条干肉去送给孔子,孔子就收下这个学生,并且认真地去教诲他了。束脩礼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始终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又作束修。比如,《通典》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仪节。

http://s9/mw690/cfc8118bgx6CACUlOdO38&690


释菜礼,有两种说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乐正习舞释菜”。《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舍采,即释菜,似可理解为古代读书人入学时以苹、蘩这一类的菜来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又见《明会要·先师孔子》:“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则说明学生入学时是拿着菜作为进见礼的。

 

敬师,则主要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敬重。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师父,称恩师,称“再生父母”,都表达出学生的敬意。在行为规范上,也是如此,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得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路上相遇,要趋行敬礼,要等老师走过之后再走;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当然,上述行为规范要做到也并不难,关键还在于学生发自内心地敬师。历史上,常有老师获罪蒙难,学生冒死营救的动人事迹被记载下来。东汉时,欧阳歙被判罪,弟子千余人伏阙哀求;明代李时勉被诬陷,枷号于国子监前,学生石大用上疏,要求代枷。这样的师生情谊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报师,是指学生离开老师之后,如果取得了什么成就,或是遇到老师生日,或是逢年过节,仍要向老师汇报,送礼,表示不敢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

 

祭师,是指对老师亡灵的祭祀。这首先表现为对祖师的祭祀上,读书人祭祀先圣先师,各行各业也分别祭祀各自的祖师爷。许多地方,还家家户户设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尊师意识。此外,凡是老师去世,他的学生都得参加为老师举行的一系列丧葬礼仪。也就是说,学生确实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老师的,老师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侍奉他;老师死了,则要像祭祀父母一样地去祭祀他。岳飞拜周同为师,周同死后,岳飞“朔望设祭于其冢”。历史上有许多人都为老师守过孝。按照礼制要求,师生关系不是亲属关系,守孝不必穿丧服,而只是在心中哀悼,故称为“心丧”。当年孔子逝世,他的弟子心丧三年,才各自离去。

http://s10/mw690/cfc8118bgx6CACY3wNz69&690

以下是我们找到的束脩礼流程:

赞礼到位:场地准备同时,赞礼在舞台中心向众宾行礼。

1、长者入席。赞礼唱:“请长者入席”,长者(随从一位赞者带托盘束修六礼: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等组合成的六礼束修。)到舞台中心,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后向众宾行小礼。然后入座—---于孔子像左側,舞台纵深侧。

2、弟子入席。赞礼唱:“请学子入席”,学子呈纵队一字排开至舞台中心,赞礼唱:“请学子向先师孔子行礼,”学子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后分立兩側,雁翅排開。

3、师者入席。赞礼唱:“请师者入席”,师者(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至舞台中心,着汉服师者将案上三柱香插上香炉,然后在向孔子像行正规揖礼。入席------于孔子像右側,观众侧。

4、递拜师贴。赞礼唱:“请弟子长者呈上拜师帖”长者将拜师贴递交给老师。老师接过,长者向师者行礼。

5、束修礼。赞礼唱:“请弟子长者为师者敬上束脩之礼”。赞者随长者到师者前,将束脩递给长者。师者立,向长者行小礼,接过束脩,长者回礼。师者递给身边赞者。师者回坐。

6、拜孔。赞礼唱:“请弟子向儒门先圣行大礼。”弟子正坐。“一叩首‘华夏文明,德牟天地’-----二叩首‘先圣师道,功过古今’------三叩首‘格物致知修齐治和’----起!”。

7、回礼。赞礼唱:“请师者回礼”。回礼为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完毕后师者归位。

8、拜师。赞礼唱:“学子向师者行大礼。”弟子自动转向师者,前两位弟子走向师者前,自行成恭立。“一拜曰‘师道尊崇立人立德’-----二拜曰‘传学授业教化解惑’------三拜曰‘感念师恩天地为鉴’----恭立。”

9、敬茶。赞礼唱“请弟子为师者敬茶”。两位赞者分别从两侧端茶托盘至学子前。学子以右手端茶,左手捋袖。(赞者后撤)再双手高举过头,向师者敬上。师者双手接过,端到额头,闭眼。以示敬意。后以左手托茶碗,右手持盖碗抚茶,喝茶,(赞者到位),接过师者茶碗。归位。

10、聆训。赞礼唱:“學子聆训!”,赞者将聆训稿子端给师者,师者朗诵。完毕后师者唱“请起!”弟子直身向师者行礼。自行起立。

11、礼成。赞礼唱“礼成”。全体有序退位。

 

准备物品:孔子像,水果,点心,香炉,三柱香。

 

 

束修六礼:肉干(谢师恩),芹菜(业精于勤),龙眼干(启窍生智),莲子(苦心教学),红枣(早日高中),红豆(宏图大展),等组合成的六礼束修。)

 

 

回礼:(龙眼干、芹菜和葱。龙眼干象征开窍生智,芹菜寓意勤劳,葱寓意聪明。)

 

 

拜师贴。茶碗,示训。

 

 

参礼人员:

1、长者及师者:2人;

2、赞礼:1人;(司主持)

3、赞者:2人;(师者侍者)

4、有司:4人;(长者侍者、弟子侍者)

5、弟子:2人或4人。

 

 

 

转载自@中大南院南芳汉服协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