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2013-12-27 17:15:20)

                             《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平利城关二小  夏登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3、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4、      教学设想:

5、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

     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36+(  )=64+(  )

  a100=(  )+(  )

 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

  ②608040604080(  )

  ③48bb48

   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 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教学实施
    1
、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            B
   
2435)+76     ⑴35+(2776
    ⑵47
28        ⑵47+(28
    ⑶64
+(3627)     6436)+27
    ⑷125
23775      ⑷12575237
   
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
、学习例2
   
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理解题意。
   
指名读题。
   
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尝试解答。
   
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三、课堂作业
    1
、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
129118287+(118
   
3247)+6532+(
    ⑶183
+(46a)=(183)+
   
7536)+6475+(
    ⑸230
+(17082)=(230)+
    2
、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
+(305)=(a30)+5 (  )
    ⑵△
+()=()+ (  )
   
1020)+3040=(1040)+(2030) (  )
    ⑷a
bc)=a+(be) (  )
   
四、思维训练
    1
、灵活应用。
   
同学们,你们听过被誉为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高斯小时候聪明过人。在上小学时,有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
2398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埋头苦算,小高斯却很地把答案写在石板上,交给了老师。教师谯这个年仅10岁的学生一定是瞎写了一个答案,连看也没看一眼。过了很长时间,当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把写有答案的石板交上来时,老师才不经意地把目光转身了高斯的答案板,使老师吃惊的是小高斯的答案是5050,完全正确。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对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的钥匙奥秘是什么呢?你也来当当小高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吧!
指导学生先整理思路,再集体交流。
   
方法一:123……98991005050
   
共有50101
   
方法二:123……50……9798991005050
   
共有50100,再加中间的50
    2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
99999999999999
    ⑵69
18233182
    ⑶516
564416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 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
、 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
、 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
、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
、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
、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