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平利城关二小 夏登平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29页的例2《加法结合律》。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引入,采用了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加法结合律,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有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为此,本人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用好教材,并合理的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加法结合律难度不太大。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能推导出加法结合律。在应用运算定律时,学生容易把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混淆,这里要加以区分两者的不同。
教学处理
依据对教材与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教学本课时应在学生对运算规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运用于所学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加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培养观察、归纳、概括的能力。
3、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
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
3、
教学准备:A、B两组题的卡片,小黑板。
4、
教学设想:
5、
本节课从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境引出例题,求李叔叔前三天的路程。教学时让学生看着例2的插图叙述图意。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通常,会有学生按顺序计算,也会有学生发现后两个加数能凑成整百数,所以先相加。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把两个数相加,与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结果相同,都是这三天行的总路程,所以可以用等号把这两个算式连起来。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编排,一方面有利于符号的培养,且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
⑴提问: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如何表示?
⑵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 )里填上恰当的数。
20+34=( )+( ) 36+( )=64+( )
a+100=( )+( )
⑶下面各等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①230+370=300+300( )
②60+80+40=60+40+80( )
③48+b=b+48
⑷幼儿园大班有48人,小班有35人。幼儿园共有儿童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做后说明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老师:上节课 加法交换律,并运用它解决了一些问题,那么关于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规律性知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板书:加法结合律
二、教学实施
1、质疑。
看谁算得对又快。(分组比赛,要求按运算顺序算)
A组 B组
⑴(24+35)+76 ⑴35+(27+76)
⑵47+2+8 ⑵47+(2+8)
⑶64+(36+27) ⑶(64+36)+27
⑷125+237+75 ⑷125+75+237
订正结果。
提问:为什么B组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2、学习例2。
⑴板书例题,提出问题。
⑵理解题意。
①指名读题。
②了解题中所给信息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③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
⑶尝试解答。
①这道题是已知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②通过看图可以看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出第一天、第二天的路程和,再加上第三天的路程。)谁是这样算的,你是怎样列式的?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三、课堂作业
1、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的□里面填上适当的数。
⑴278+129+118=287+(□+118)
⑵(32+47)+65=32+(□+□)
⑶183+(46+a)=(183+□)+□
⑷(75+36)+64=75+(□+□)
⑸230+(170+82)=(230+□)+□
2、在符合加法结合律的等式后面画“√”。
⑴a+(30+5)=(a+30)+5 ( )
⑵△+(□+○)=(△+□)+○ ( )
⑶(10+20)+30+40=(10+40)+(20+30) ( )
⑷a+b+c)=a+(b+e) ( )
四、思维训练
1、灵活应用。
同学们,你们听过被誉为“数学之王”的德国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吗?高斯小时候聪明过人。在上小学时,有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计算:
1+2+3+…+98+99+100=?
老师出完题后,全班同学都埋头苦算,小高斯却很地把答案写在石板上,交给了老师。教师谯这个年仅10岁的学生一定是瞎写了一个答案,连看也没看一眼。过了很长时间,当同学们陆陆续续地把写有答案的石板交上来时,老师才不经意地把目光转身了高斯的答案板,使老师吃惊的是小高斯的答案是5050,完全正确。高斯为什么算得又快又对呢?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他的钥匙奥秘是什么呢?你也来当当小高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吧!
指导学生先整理思路,再集体交流。
方法一:1+2+3+……+98+99+100=5050
共有50个101。
方法二:1+2+3+……+50+……+97+98+99+100=5050
共有50个100,再加中间的50。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⑴9+99+999+9999+99999
⑵69+18+23+31+82
⑶516-56-44-16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它对于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希望同学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掌握、运用好它。
教学反思: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大量例子,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课题,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在复习引入中,巩固学生的思维基础。
由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伊始,通过提问“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表示”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思维基础。
2、
自主探究中,遵循认知规律,训练学生思维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自主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基于我班同学思维基础,教学时,我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通过观察算式88+104+96的两种算法,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的特点。接着通过对几组等式的观察,进一步验证这一定律。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观察——推理——验证——总结这一思维训练过程,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与发展。在学生发现理解了加法结合律后,又通过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感。
3、
多层次的巩固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设计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练习题,由基本习题、根据运算定律填空使学生在运用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对定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辨析题“判断哪些等式用上了加法结合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明确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最后通过思维训练题,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
不足:
1、教学中对“加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渗透不到位。再教学时,我会对“加法结合律”的简便作用在课中适当渗透。
2、对大多数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还需要加强。
3、下次教学时,最后一道判断题和探索小高斯解题奥秘题换一下位置,就更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