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4-07-24 10:44:28)
分类: 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一讲   考点及方法介绍

一、1、解说:高考对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科技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 

2、什么是一般论述类文章?一般论述类文本以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论述类文章一般以议论文的面目出现,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主要内容,它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所以阅读此类文本要主要把把握住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证、论据和文章的结构。

二、考情透视:

1、对象:研究社会科学的动态和成果——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法学、文艺等。

2、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

4、内容: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

三、解题方法:

1、读: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吃透阅读材料,把握主要观点)

整体阅读(1)全文的基本内容是什么?(2)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勾画关键词句:

关联词:“因此”“但是”“如果”“一旦”等;

表程度、限制、范围的副词:主要、关键、最重要、特别、更、甚至、尤其;唯一、一些、某些、凡是、几乎、全部、差不多、所有、一切、到…为止、除…之外等。

表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的词: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目前、如果、必然、预计等。

表数字的词:大约、约、近、左右、最多、最少、至少、大概等。

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关键句:中心句、要点句、联结句等。

2审准题干,明确要求。(题干、选项

题目要求: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应注意内容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明确区间,筛选信息。(找到与选项对应的信息区)

找区,审题干。即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

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找错因(见后)。

4、比:仔细推敲,细心辨别。(注意微小的带迷惑性、欺骗性的错误)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主要“雷区”:

整体与部分(以偏概全)混淆范围——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推测有误——前期与后期(时态不清)主次不分选择与兼备;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张冠李戴肯定与否定不当;范围扩大缩小;客观与夸大(歪曲事实)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自相矛盾理解不当

小结:1.审清题意和要求;2.看清文中有没有;3.弄清概念莫忙乱;4.修饰词语勿遗漏;5.可能”“将来不要丢;6.原因”“结果不调头;7.夸大作用是吹牛;8.外延改变也是错;9.意思相反最不该;10.推测结论有缘由。

第二讲  重要概念的理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目标论述类文本阅读 掌握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题的要求和方法。

一、如何从整体上把握论述类文本

做任何阅读题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不少考生眼中只盯着题目和题目所在的区域,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住文本,就可以大大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性,事半功倍。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如能这样做,效果更明显。

1.先看标题,预测内容。文章标题有的是论点,有的是话题,阅读文章之前,可以先根据题目预测一下文章内容,阅读文章过程中,不论预测是得到印证还是被推翻,都有助于对文意的整体把握。

2.快速阅读,把握大意。第一遍阅读的目的是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为下一步做题时的比较、筛选信息打好基础,如了解中心论点、主要论据等。阅读时应该用稍快的速度,重点放在文章的首尾或段首段尾表达观点的语句上,而对那些举例性质的文字可以一扫而过。

3.模糊概括,提炼段意。第一遍阅读时,要把思维的焦点集中在对段意的概括上,这种概括不必十分准确。概括时要充分注意寻找文段的关键句,以及对段落之间关系的分析。这种分析概括不是阅读之后才进行的,而应该是和阅读同步进行的。

4整合信息,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作者的主要观点、论述的结构、论证的方法等。

二、如何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1.知识梳理

在论述类文本中,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一词,指在理解概念时,要有客观的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的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主要指: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体现作者观点立场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基本方法有:(1)抓住阐释概念的文字,把握本质特征,明确概念的内涵;(2)抓住分类解说的文字,把握分类标准和相关阐释,明确概念的外延;(3)借给概念下定义的语言表达形式,作出直观判断。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

内涵    质   它回答这类事物是什么样的?

外延    量   它回答这类事物有哪些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1、对象: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精神领域的各种事物。

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特有属性是指只为该类事物所独有,而其它事物不具有的属性。例如人具有以下一些属性:(1) 有四肢、有耳朵、有眼睛;(2) 有语言、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1)是人的一般属性;(2)是人的特有属性。 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含义,比如“人”这个概念的含义是指“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工具的高等动物”。概念的含义叫做概念的内涵,它表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

    每一个概念又都有它适用的范围,比如“人”这个概念适用于古今中外的一切人,不仅仅是“中国人”或“现代人”……;不适用于猩猩、狗……。概念所适用的范围叫做概念的外延

(2)联系具体语境,注意上下文。

小结:理解概念题的主要陷阱是范围扩缩、扭曲文意、混淆时空、胡乱组全、偷换概念等。

做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投石探波定区间

“投石探波”法,是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偷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由近及远。层层查找相关信息的方法。

1、找准信息区。可能是上文、下文、上下文,可能是一句、一层、一段,也可能是若干段甚至全文。要看题干和选项的内容而定。

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筛选,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时空和已然与未然等多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方法二:文题比对细排除

 方法四:标志词语助判断

1、 角度性标志语

“角度”是指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为什么、怎么样、如何、认为”等,即使有时没有这些语句,也可以根据句子、层次、段落等内容来概括,且题干、选项也会有所体现。

2、 结构性标志语

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如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因此、总之、由此看来、综上所述”等。

3、表示范围、性质、程度等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

                  第三讲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一、 考向探究:重要的句子:

是从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常指那些承载了较多、较重要的信息或感情的语句。包括:

1、内容上,解释事物主要属性,说明主要事理的句子直接表达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不同层次的中心句:如主旨句、各段的中心句。

2、结构上,起连接或呼应作用的语句。如过渡句、总领句、总结句。

3、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子。如结构较复杂的语句,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反复出现的句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法“反常”的语句等。

主旨句——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       线索句——贯穿全文的句子; 

关键句——提请注意的句子(如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带有提示语的句子等)

特殊句——结构复杂、含意丰富深刻、特殊句式的句子。

二、解题指导及典例训练:

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具体分析,是理解重要句子的钥匙(这一点客观题和主观题有相同之处)。要注意:

理解句子含意,首先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分析。

再次,要从句子在语段中的地位进行分析。起统率作用的,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上去看、去分析;起过渡作用的,要注意审视上下文段的意思;起总结作用的,要从它的上文去找相关的信息。

1、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

2、分析句子的结构:对复杂的单句,要能明确句子的陈述对象(主语),划出主干(主谓宾)和枝叶(定状补),要善于识别使单句复杂化的标志性词语,弄清复杂宾语前面的动词所管辖的范围,弄清介词所统率的对象,弄清连词所关联的范围,从而明确语意的核心所在。对于复句,要弄清它包含几个分句,每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整个复句的层次关系,整个复句的意义重点,把握具体特征与概念属性之间的内在关联。

3、分析修辞手法,揣摩表达意图——针对有特殊作用的句子

4、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解释句子内涵的作用。

5、关注句子的位置,联系语境分析:

总领句——结合领起的范围(下文)作答    总结句——结合总结的范围(上文)分析

过渡句——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上下文)作分析

6、从相邻句入手

  要对句子的邻句及语境进行分析。有些重要句子,要从它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有的还必须结合观点、中心思想去理解句意。

 三、几个原则:(主要步骤“读”“找”“比”

1审清题干,明确指向 

根据题干要求及相关句子,应对句子所涉及的对象、句子所谈论的问题的角度有清楚的了解,以明确题干要求的指向。 2还句入文,揣摩句意 

结合具体的语境读懂原文,揣摩其句意,这是作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类题目的根本条件。

3.抓住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大意后,再细读该句,找出其中具有指代性、隐喻性、逻辑关联性的关键词语,以求深刻透彻地理解句子含意。 

4细心比照,鉴别真伪 

在深刻理解句子含意的基础上,将题中所给的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细心比照,加以判断。一般说来,试题的每个选项都是从原文的某个层次、某个角度提炼概括或转换而来的,这些选项有的是原文信息的准确反映,有的则是命题人故意将信息扭曲而设置的干扰项。考生要想准确选答,必须对命题陷阱提高警惕。

第四讲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现文章主旨和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筛选并整合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区分和辨析信息。能够通过比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息,哪些是隐含信息;能够辨析内容的性质以及内容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是观点,哪些是材料,哪些是原因,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结论等。在语言形式上,要特别关注材料中的指示语、概括语、主旨句、过渡句和标题用语等。

整合意味着要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摆着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则藏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如副标题、注释、文中的括号内的内容等,叫做隐含信息。这些信息是我们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应该注意的,同样是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题重点之一。

二、设误的常用六种方法:

  1.:删减。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注:正确选项多采用句式互换、同义词替代的方式。

 注: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

  (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归纳文意,分析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考点、考题,更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整体把握的要求,而整体把握又是与归纳文意,分析结构分不开的。

()如何进行整体把握

1.分段或分层阅读全文,逐段或逐层概括段意或层意。遇到个别语句不懂时,可以先跳过去,等读完全文,再回读。

2.要抓中心句和关键句,尤其是起始句、结束句和结论句,明晓每段要表达的意思;找出作者的观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明确作者要论证、阐发什么,是怎样论证、阐发的,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论点和论据有怎样的联系等。

3.要把握论证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清论证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对照式)

4.要特别注意信息的标志。可以作为标志性的词语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以及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阅读时要特别将它们圈画出来。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是一个问题。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高考中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的层次。

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是三段论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结构方式,如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因此,阅读论述类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具体来说,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弄清各段之间、分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白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或总分、或递进的关系。如: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关的材料;诚然表示转入相反的内容;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分析段落层次时,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问题,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归纳出结论。总之,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说来,文章的结构、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对文章形成一个总体把握。

()如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指在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归纳内容要点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总结与把握;概括中心意思则侧重检测考生能否着眼于文章的整体驾驭文章,通过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来抓住文章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首先,要通读选文,粗知大意,理清基本思路;其次,要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寻找答题点;再次,精读相关语段,抓住关键语句、字词;最后,综合句意,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整体把握,得出答案。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批判什么。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作者借助文章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阅读者自己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方法有:

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通读全文之后,应知道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能从中明白什么或受到什么启发,这样就可推知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文中的点睛之处,有人物、景物描绘之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用较多之处等。抓住这些因素,通过辨析词语、句子,划分段落层次等方法,来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这些内容一般可通过分析题目、注释、题干以及字里行间的暗示性语句来获得。

4.综合分析、比较鉴别。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往往分散在多处,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

做题方法泛读全文→审读题干→找信息区间→文题比对。

简称:读→审→找→比。

第一步  读—速读文本(

一)阅读前可提出设问

1)文章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2)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3)本文为凸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

1.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数据及其概括语。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转折(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等等)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温馨提醒
抓住关键词语要注意

1、尽量落实到词,集中注意点。

2、可以用符号将有用信息做好标记

3、若有题目,根据题目把握全文的中心,若没有题目,找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尽快弄清文章的论题及观点。

4、注意把握全文的顺序,边读边理清思路,读完全文要整理出全文的中心主旨。

5、去掉文本中作为材料的内容,挖掘出所要论证的话。

一、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思路

归纳文意,分析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考点、考题,更是对论述类文章阅读整体把握的要求,而整体把握又是与归纳文意,分析结构分不开的。

第二步  审—审读题干,圈定答题区间

明确题干要求及陈述对象。

1)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2)选择“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

3)选择“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 4)是理解题还是分析概括题。

选择题选项的设置上的特点

1)选项的部分内容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

2)不少选项的叙述不再是较多的照搬原文或稍加改造,不再纠缠于考察局部的、字面上词语概念内涵的细微差别辨析,更多的是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采用一种有一定跨度的信息筛选整合方式,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中常常还包括了一定的因果推断意味,隐含了一定的能力迁移要求,这种能力迁移可以看作是以文本为核心的依据。

第三步  找—扣住问题,细心查找信息

1、查找角度

1)找区位。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和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度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错因往往体现在选项的干扰点上。即“十大陷阱”

2、查找的方法

1)投石探波法

将题干或选项表明目标的关键语句作为“石子”投到文章这个“水面”,以“石子”为圆心,一圈圈一层层查找。一是找准信息区——在上文、在下文、在上下文、在一句子,在一层、在一段、在若干段、在全文。二是找全信息点——同一个角度的信息有一点或若干点。

2)借助“标志语”

第一、借助“角度性标志语”。即从哪个方面发表对问题的见解或介绍对象的特点。如”为什么、怎样、如何、认为等

第二、借助“结构性标志语”。即表明层次、段落、角度、内容等照应、转换、提起、总结的语句,如:首先、其次、此外、不过、但是、那么、所以、不仅、又、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

第四步  比—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

比对过程中,发现

1、有的变化是形式上的,其核心内容没有变化;

2、有的变化是本质上的,如张冠李戴、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其表述内容与原文不同。

3、需要特别注意的有些选项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关的语句,需要仔细辨别是无中生有,还是合理的分析与判断。

4、切记:每个错误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三重比对,识破命题设置的陷阱

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除整体把握全文外,重心全在比对上,它直接决定着选择的成与败。比对什么,怎样比对比对的重点是什么,这些对考生来说至关重要。

一、比对词语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是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的,即主要采取了(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换词语,曲解文意)(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2.范围词(”“所有”“人人),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

比对:该项将基本课题变换为全部内容,所指范围明显扩大了。

3.程度词、时间词(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二、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词语,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