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杜甫《蜀相》一诗的主旨分析

(2013-07-04 19:12:38)
标签:

文化

分类: 博主论文

 

我对杜甫《蜀相》一诗的主旨分析

郑晓梅 天津市南开区第九中学 中学一级

 

讲到杜甫,我突然想到这样一句话:当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他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杜甫生逢乱世,命途多舛,这诸多的不幸遭遇却无意间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尽管这条路并非出自杜甫的本意,正如杜甫自己所言:“名岂文章著” ,但就他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而言,也算是对逝去的斯人一点慰藉吧。

杜甫的一生大多与苦难相伴,无论是中年时期的困守长安,还是晚年的漂泊西南,失意与不幸始终如影随形,这样的生活背景,也成为了杜甫诗歌创作的主要源泉,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选入高中教材的诗就有七首,高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选录杜甫的4首诗歌:《蜀相》、《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这四首诗都创作于杜甫的晚年漂泊西南时期,其中《蜀相》最为经典,下面我就主要分析一下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的情感,由这首诗再看杜甫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可见一斑。全诗如下: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与选修教材配套的人教版教参这样写道:这首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我总觉得“意犹未尽”,没能诠尽作者的情感。所谓“言为心声”,无论是诗还是文,我觉得作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以诗文为凭借,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论及主旨,就不能仅关注诗表面文字写了什么,还要挖掘它的“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这首诗从题材上讲是一首怀古的作品,杜甫借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其人其事,来表达自己当时寓居成都时的情感。如果仅仅把全诗的主旨定位在颂扬诸葛亮上,那么全诗与之相和谐的情感基调也应该是高扬的,然而读完全诗,我感到的心情是沉郁的,虽然句句都是围绕诸葛亮来写,但是句句却流露出杜甫本人的伤感以至最后的伤心之情。因为诗最后一句“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也包括自己,杜甫也是一个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人,古人有言:“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一个年近半百的老者能够泪湿衣襟,可见伤心至极。这样的情绪仅仅是“颂扬”二字能够诠释的吗?所以说教参上的分析过于简化。下面我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以及诗歌本身,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所传达出的伤感以至最后的伤心之情。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此时的杜甫生活上艰难困苦,政治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身受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身处异地他乡的杜甫,内心的苦闷、伤感可想而知。全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重在写武侯祠;后四句为第二层,重在写诸葛亮其人。第一层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第二层是借人事抒情、直抒胸臆。

首联用一个设问句交代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表现出作者情感的地方有三处:第一“丞相”一词的运用,以官职代替人名,足见杜甫对诸葛亮其人心生敬佩之情早已有之,而非一时兴起,也正好扣题“蜀相”;第二处为动词“寻”的使用,正是因为有前面的心思其人,才会有后面的寻访其庙,然而我觉得通过一个“寻”字,也传达出了作者的孤单寂寞之情。形单影只的杜甫来到成都,他“寻”的不是他的故友旧知,而是一个已为历史遗迹的武侯祠,可见他的孤单,内心的情感无人可以倾诉,也无人可以理解,所以只能凭吊古人,为自己的情感找一个寄托;第三处为意象“柏森森”,武侯祠本已在城外的僻静之地,再加上茂盛繁密的柏树遮挡,营造了一种冷清、肃穆的氛围,诗人置身其中,肯定倍感孤单,这就为后面诗人伤感、伤心的情绪奠定了基调,为后面的情先蓄了势。此外“柏森森”也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树是哪来的?在城外的一片树林无人看管,竟无人砍伐,还如此茂盛?树可能是建祠前就有的,特意选此地,也可能是祠建好后,后来人种的,无论之前还是之后,“松柏”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寓意长青、高洁,可见建祠时人们对诸葛亮的敬意,至于“森森”更是历代人们对此树的自觉爱惜之故,珍惜树全因为“珍惜人”,所以就这点我同意教参中的说法:“柏森森”既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也是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出了祠堂内部的景物,作者既不写巍峨的庙宇,也不写庄严的塑像,可见作者并非一般的旅游观光者,他是别有怀抱,诸葛亮到底相貌如何这不是杜甫关心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杜甫已了然于心,正因为这样才有后面对诸葛亮其人其事的具体描述,所以从所处的地位上看这句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面继续写祠堂,开启下面心思其人。对于这两句的理解,教参中也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清朝人仇兆鳌的说法:“写祠庙荒凉”,另一种是杜甫研究专家萧涤非的观点,他认为上种说法是一种误解。“第一,从‘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的描写中,我们确实看不出有什么‘荒凉’的意境,相反,倒是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第二,古人常用草色来渲染春色之美……”。对照这两种观点,我更同意仇兆鳌的说法。首先,分析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不能脱离诗歌的语境,如果就“碧草春色”、“隔叶黄鹂”单独的物象来说,它们却是盎然春景的表现,但是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看,“碧草”是长在了“映阶”上,祠堂的台阶如果有人经常踩踏怎会长如此茂盛的草?说明祠堂已经长时间无人来了,这乍看起来和首联的“柏森森”有矛盾之处,首联不是说历代人民爱戴诸葛亮吗,此时怎么又说祠堂如此寂寥冷清,无人拜谒?然而联系此诗的创作背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不是前后矛盾,而是前后对比,写出今日之荒凉,今日无人拜谒并非人心不古,而是因为此时的唐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生灵涂炭,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人民的生命安全已无从保障,谁还会有心情和精力去拜祭诸葛亮,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存需要是低层次的需要,景仰之心是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先有生存才能追求精神。所以“碧草”也只能是“自春色”了,无人欣赏。“黄鹂”之音因为是隔着茂密的树叶传出来的,所以即使有人来此也很难察觉,更别说是无人来拜谒了,承接上举的荒凉,因此也只能是“空好音” 了,“自”和“空”是互文对举。孤独之人,又置身于荒凉之地,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为后面的伤心之情又进一步蓄了势。

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他的大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着实让人可歌可泣,而如果仅看到“天下计”和“老臣心”就判定此诗抒发的是对诸葛亮的赞美之情,我觉得有点断章取义,没有真正领会作者的用心,当一个失落伤感之人对你说“你真好”“你真优秀”之类话的时候,你认为他此时表达的是赞美之情吗?词本身是赞美之词,但经过一个伤感之人说出后,它就有了言外之意:我不好、我的自愧不如。而杜甫和诸葛亮相比是不是不如呢?我们看一下这两句中的几个字:“三顾频烦”和“两朝开济”,这一联虽主要是在写诸葛亮,其实作者还提到了一个人,就是刘备,诸葛亮当年有幸遇明主,刘备能礼贤下士,三顾茅庐,使得英雄有用武之地,而杜甫呢?也有才华,也有壮志,可是无人赏识、重用;诸葛亮为表知遇之恩辅佐两主,其忠心实在让人感动,可是杜甫也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忠心,他却没有辅佐良主的机会,这样看来,你还认为这两句抒发的是作者的赞美之情吗?不言而喻,抒发的是浓浓的伤感之情,为最后的伤心之情又进一步蓄了势。

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是写英雄人物诸葛亮最后的结局,上联写生,这联写死,一生一死形成鲜明对比,写生是为了衬托死,诸葛亮生前是那样的智慧,那样的忠心耿耿,让人感觉没有诸葛亮做不成功的事,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却“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生与死的落差越大,越是让人觉得“英雄”的一生太遗憾、太惋惜,由人及己,顿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想起自己一生的遭遇,前面有伤感的一再蓄势,到此时已是势不可挡,一发不可收拾,当年的“江州司马青衫湿” ,而今却是“英雄泪满襟”。

综上所述,《蜀相》是一首杜甫借古抒怀的作品,全诗通过凭吊武侯祠,进而想到诸葛亮其人其事,抒发了杜甫晚年漂泊西南时期的伤感和伤心之情。

 

 

 

参考文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教学用书

          《唐诗鉴赏辞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