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宁一:梅花今天开

(2021-02-02 13:09:59)
标签: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明月来寻我

春到大地处处秀

分类: 诗词

天天看梅花,

梅花今天开;

赶在腊月里,

只把春来报。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板凳要坐十年冷。

 

妄心歇处真心现,

明月来寻我。

春到花香处处秀。

一举成名济天下。

吴宁一

202122

 

附录

只把春来报:

语出毛主席诗词:

卜算子:咏梅
196112月,毛泽东68岁)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不经一番很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虚云老和尚说:

古云:“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是黄檗禅师说的,前后四句,有二种意义。前两句譬喻,说我们用功的人,把守这句话头,犹如守禁城一样,任何人不得出入,这是保守得非常严密的。因为你我每人都有一个心王,这个心王即是第八识。八识外面还有七识、六识、前五识等。前面那五识。就是那眼、耳、鼻、舌、身五贼,六识即是意贼,第七识即是末那,它(末那)一天到晚,就是贪着第八识见分为我,引起第六识,率领前五识,贪爱色、声、香、味、触等尘境,缠惑不断,把八识心王困得死死的,转不过身来。……

 后面的两句,“不受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譬喻,即是我们三界众生沉沦于生死海中,被五欲所缠,被尘劳所惑,不得解脱,故拿梅花来作譬喻。因为梅花是在雪天开放的,大凡世间万物都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冬天的气候寒冷,一切的昆虫草木都已冻死或收藏。尘土在雪花中也冷静清凉,不能起飞了。这些昆虫草木、尘土灰浊的东西,好比我们心头上的妄想分别、无明、嫉妒等三毒烦恼。我们把这些东西去掉了,则心王自然自在,也就是如梅花在雪天里开花吐香了。

  但是,你要知道,这梅花是在冰天雪地里而能开放,并不是在春光明媚或惠风和畅的气候而有的。你我要想,心花开放也不是在喜怒哀乐和人我是非之中而能显现的。因为我们这八种心若一糊涂,就成无记性;若一造恶,就成恶性;若一造善,就成善性。无记有梦中无记和空亡无记。梦中无记,就是梦中昏迷时,惟有梦中一幻境,日常所作一无所知,这就是独头意识的境界,也就是独头无记。空亡无记者,如我们现在坐香,静中把这话头亡失了,空空洞洞的,糊糊涂涂的,什么也没有,只贪清净境界,这是我们用功最要不得的禅病,这就是空亡无记。

  我们只要二六时中把一句话头,灵明不昧、了了常知的,行也如是,坐也如是。故前人说:“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寒山祖师曰:“高高山顶上,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禅。”你我大家都是有缘,故此把这些用功的话再与你们说一番,希望努力精进,不要杂用心。

虚云老和尚:学道犹如守禁城,紧把城头战一场(转载)

 http://bbs.tianya.cn/post-647-41679-1.shtml

 

明月来寻我:

卜算子·古涧一枝梅

【作者】朱敦儒 【朝代】

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趓。
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

 

春到花香处处秀:

语出虚云老和尚开悟偈。

 虚云大师生于1840年,示寂于1959年,世寿120岁,僧腊101年。虚云身受禅门五宗法脉,即:沩仰宗七世、法眼宗八世、云门宗十二世、临济宗四十三世、曹洞宗四十七世。虚云喜禅,他晚年对弟子说:“余于初出家后,自审根器,当从行门人,故习苦行,又性好禅宗,故习禅定。”虚云一生习禅,多次入定,定力之极,史上罕见。虚云于56岁时大悟,悟前居扬州高旻禅堂,一日放晚香时,虚云“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此时其隔垣可见,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林,种种色色,悉皆了见。”至当年腊月晚香开静时,护七例冲开水,“溅予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由此大悟,当时有偈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

  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还有一偈

  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

  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碎虚空息狂心——参虚云开悟偈

https://www.gming.org/cz/ccyw/345291.html

 

一举成名:

语出:

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