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7/mw690/003Nwj09zy791RTU59A36&690
http://s8/mw690/003Nwj09zy791RUPzBZc7&690
http://s13/mw690/003Nwj09zy791RVeB7Cac&690
http://s1/mw690/003Nwj09zy791RWjQUUc0&690
http://s2/mw690/003Nwj09zy791RXxmA9e1&690
http://s12/mw690/003Nwj09zy791RXYW2T8b&690
http://s8/mw690/003Nwj09zy791SW5hTp27&690
品鸡鱼酥两碗坨子肉
——巴中十大碗
不管在什么地方,人们日常生活中若遇婚丧嫁娶、节会庆典、生朝满日、迎来送往等重要事宜,都要办酒席,那么在巴中,办席就是“十大碗。”
“十大碗”是针对席桌内容而名,用十个大碗盛菜,相似于川西九大碗,盛行在大巴山农村,不是过去,并且当下风尚未变。城里办席不兴。
小时候,最喜欢大人去坐席,回来就有干饮食吃。稍大一点,还可代大人去坐席,更是幸福,欢喜得很。
坐席就是去吃十大碗。
农村的十大碗真是有讲究。一般又称之为水席,意即主菜基本上是上蒸笼蒸制而熟,炒菜很少,这样的菜既卫生,又保温、老少都宜口,从烹调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蒸菜所保留的营养素,是所有烹调方法中最多的,同时烹调方法相对简单。而且席多时上菜也来得快,蒸碗一翻,就放到掌盘上(专门做的端菜用的长方形大木盘),端起就可上席桌。
席桌到处都在办,但十里不同俗。巴中十大碗与其他地方席桌的区别就在菜品上。其菜品有句顺口溜就说全了:“品(碗)、鸡、鱼,酥(肉)、虾(米)、扣(肉),笋子、海带、两碗(坨子)肉”,可以说巴中十大碗的标配。也有说:“品鸡鱼扣酥榨(zha蒸肉)坨,海带凉菜虾米汤”的,但大体差不多。若主人家经济实力较好,还可这之上适当增加,十大碗也就算概指。
在主菜中,还有主次之分。品碗是首菜,又叫定席菜,我们也把它称作刀口丸子。厨师收费也是按做了多少个品碗来计价,多少个品碗表示多少个席,一般一个品碗收费25元左右。
品碗做起来相对复杂些,是由16片筒子肉丸子、顶上铺放用四块用香酒炸得金黄的豆腐片,也叫响皮,另有4块肚片,扣在大碗中似半个球形的切片肉丸子。这里特别说明下,看似四块,其实都是8片哈!每一块中间划了一刀,又没有完全划断,却不影响用筷子挑起来!据说,水席厨师手艺高下也体现在这里,划而不断皮,不断而可挑!这也为水席上吃品碗带来一些乐趣和纠纷,有的人就是假装眼花手颤,把两片当作一片挑走,旁边人啪的一筷子打落:“你个娃儿,坐席咋不讲礼性喃!”若是个坐上把位的白胡子高辈子,就又要开始南山北往背出丙子丁丑的漫长故事教训人了!品碗的丸子下面要垫菜,通常以黄花、木耳、豆粉条等为食材,再佐以鸡骨老清汤、葱花、亮油等。使之形色味俱全。民间称着“黄花品”。品碗寓意很深。即“品极、品味”,丸子表示“有缘、缘份、团圆”。顶上油炸豆腐寓意“尊贵、高尚、上乘”。下垫的黄花(黄花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命力、分蘖力极强,每年冬地面上苗叶死去,开春又发新苗,农历四至八月开花,花含多种维生素,自古以来都是上乘食材,选用它意在兴旺发达),粉条则表示“长存、旺盛、连绵”。品碗必须放在上席中间。
第二碗是鸡。通常是碗扣清蒸鸡块,配以沙参、菌类、芋儿,佐以鸡骨老清汤,亮油,葱花等。民间称这样菜为“金鸡(或凤凰)什样锦”。因为鸡生来五颜六色甚是美丽,金鸡一鸣天下白,显得非常喜庆祥和。寓“大家来做客,热热闹闹”之意,要并排放在品碗的左边。
第三碗是鱼。将油炸穿衣椒麻鱼盛入碗中,加入适量鸡骨老汤,让鱼浮起,在碗中晃动,好像鱼在水中游。再佐以陈醋、葱花、亮油。这道菜民间称之为“鲤鱼跳龙门”,是对主人的恭维、尊敬。意思是客人到来贵府,好像是清平浅水里的鲤鱼一下子跳进了富丽堂皇的龙宫,感到非常荣幸和满足。这碗菜并排放在品碗的右边。十大碗中有鱼是必须的,各地做法也有变动,诸如做糖醋鲤鱼、酸菜鱼的都有。
品、鸡、鱼占菜前三位。这三道菜从上席放定至酒宴结束都不得移动。紧接着便按酥肉、飘蛋、扣肉、糯米、肘子、炒素菜、砣子肉的顺序依次上席。桌上中间任意并排四碗,下方排三碗,这七碗菜可以随意移动,重叠(丧事不能重)。
再说说十大碗中最后上席的两碗菜。
首先是坨子肉,这是重菜,也是大菜,走人户坐席,有时也代称吃坨子肉去。坨子肉是外地人到巴中吃十大碗印象最深刻的菜,很具震撼力和挑战性。能吃得下一两个坨子肉的人表明口味都比较重。席上坨子肉做得好不好,是考验厨师技术高不高的主要标准(其它菜也不能马虎)。所以,厨师在做这道菜时特别讲究,取带皮的肥瘦适中的“五花三层”猪肉,大块洗净放锅里煮三分钟,捞出在肉皮上抹上蜂蜜,放入锅内炸黄。然后再煮15分钟;捞出切成坨抹上豆瓣酱、鸡精、生姜、海鲜酱油。把带皮的一面朝碗底码放,上面铺上盐菜,放入锅内蒸个半小时(蒸透为止)。最后切葱段和着煮肉的汤汁适量放入蒸好的碗内,再蒸约一会儿即可。蒸坨子肉的火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大,肉太烂,感觉油多不爽口;火小,夹生肉不熟,没法吃。必须是火候适中,吃起来入口即化,香味沁脾,油而不腻,酥糯爽口,浓香满嘴,余味绵长……。
其次是虾米汤。这是席上的最后一道菜,由酥肉屑、香菜、原汤、鸡蛋,黑木耳、肉绍子、二流欠、葱、醋等混合熬制而成,具有复合的味道,酥肉屑的脆、质感,欠、鸡蛋的滑溜,肉沫的香,香菜的味、隐隐的醋酸,叫你说不清,道不明。我们把喝虾米汤,叫“下河”,一说请,所有的瓢角儿(小勺)都伸向碗里,喝得呼儿呼儿的。
巴中十大碗的经典菜品常让人挂在嘴上,对远走他乡的人来说,这就是巴中家乡的味道,想起就流口水的味道。
十大碗上菜有固定顺序。
通常先上凉菜,凉菜又叫冷盘。当开始上冷盘时,执壶人(一般左右席位一首者)从上至下给席上各位倒上酒(以杯至八分为满),待冷盘、凉菜基本上齐后(至少三个以上)方能举杯,动筷开始饮酒用餐,并要请首席尊者先品。
当酒过三巡,才正式上十大碗。上主菜时先把桌上的冷盘、凉菜分别移到桌面四个角上(俗称摆吊角),之后按十大碗顺序上菜。
主菜中的品鸡鱼这三碗菜上桌后,主人或礼宾司(支客司)方可敬酒或祝酒致意。当掌盘人将菜端出,传菜人一桌一桌上菜时。主家若请的有点墨水(有文化)的支客司会来一些祝词,调剂气氛,显示水平和档次。这些祝词从菜品上说起:上什么菜就针对菜品说什么吉利话。
上品碗:头上一顶黄花品,四方贵客主家请
上鸡肉:二上凤凰什样锦,五颜六色好喜兴。
上鱼:三上鲤鱼跳龙门,酒菜飘香谢主人。
上酥肉:四上酥肉千里行,天下处处遇贵人。
上飘蛋:五上飘蛋笑盈盈,尊老爱幼福临门。
上扣肉:六上扣肉财气旺,人人财定数无量。
上糯米:七上糯米稻花香,五谷丰登谢上苍。
上肘子:八上肘子富四方,家家高楼锦衣裳。
上素菜:九上素菜思家乡,山乡秀丽人善良。
上砣子肉:砣子肉上席喜满堂,天长地久仁义长。
说完后,还要进行总结陈词:
菲薄酒菜十数来样,敬奉嘉宾和尊长,深谢诸位能赏光,主家衣短袖不长,但愿宾朋常来往,蓬荜生辉喜气洋,再谢再谢!
对于桌上的菜,还得补充一点,有两样是专门用于打包带回家的,大多数坐席者是不会吃的。一是酥肉,二是干鱼儿。有的困难人家,可能坨子肉也舍不得吃,一并打包呢。过去生活紧张这样,现在生活好了,这个习惯依旧未改。坐席的人开席时,就说先把这个请了,你一个我一个夹来放在自己面前,搁着。那些年,没有塑料袋,就用草纸包着。现在主家知道这个习俗,都会每人面前预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除装酥肉、鱼儿外,时下又配的牛奶、可乐等小罐饮料。席后,看墙上挂着、桌柱上拴着、手上提着的一袋袋打包的干饮食。
打包的酥肉不说,做法一样。但干鱼儿需说明,明为鱼儿,却不是真鱼,它是用米面子糊糊添加佐料。用锅铲舀起,放入油锅一炸,就成了一块巴掌大的薄脆米片,又叫它锅铲子鱼儿。过去也有过在每一铁锅铲子上的米糊里放一个小鱼,但现在基本不用,就只用米面子炸,名称依旧叫鱼儿。酥肉和干鱼儿提前做好,放在大筲箕、罗筐或大塑料袋装好,上席时,象抓花生向日葵样捡到盘子碗里端上席。
巴中的十大碗有很多讲究。
先是席桌的摆设,通常一桌或二三桌酒席都是摆设在堂屋(客厅)或横堂屋(三四合院两侧中间正屋)内。如一桌,应在堂屋正中摆设,如两桌,以堂屋大门正中分两边并列摆设,三桌可以中间首桌中间并排摆,也可呈品字形摆设。四桌则按四角平形摆设,上左为首席。
桌席设的地方不同,摆放也不一样。在阶沿设席:首席靠堂屋大门,然后分左右并排摆设。在院坝设席:首席对堂屋大门,分左右排列一排,然后以首排为准。下列二三排摆设。同时摆放桌子以木质横面为上方。
再是宾客席间座次:通常以高、尊、长的顺序排列座次,席桌上方的的左边一位为首位。至右次之,余者按序入座,主人要坐在下席最后一位,俗称席口,便于陪客和接菜传碗。侧席一般要安排一位较有年轻、口才较好的晚辈做酒司令,代主人斟酒。
最后对于坐席吃席的人也有规矩。不能上桌你喜欢哪碗挑哪碗,喜欢那菜就随便拣,一副猴急像,遇规矩者,会说你八辈人没吃过吗。遵循这些规矩,才算有教养。
一桌席人齐菜到,由尊者或长者开席,决定先动那碗,他把筷子向目标一指,大家的筷子就伸向那里。每碗菜厨师是按人数人均配置的,你挑多了就没别人的。吃罢一碗又开始第二碗,将下一个拟要吃的菜交换到席桌中间,再说请,必须一下下的来。只有配菜、垫在碗底的菜可以自由吃,如品碗丸子下面垫的黄花、木耳、粉条类。
坐席吃十大碗,有很多龙门阵可以摆,就当饭后闲谈。
一席上,请过的酥肉碗里,平均分配后,还多出一个。装盘的人不识数呢还是有意为之,人人都把那盯着,但都不好找出理由伸出筷子夹到自己面前。他大婶,终于忍不住,说,我孙子喜欢吃酥肉,挑了好腾碗。边说边将筷子伸向那块肉,夹到自己面前放着。席上的人说:不客气不客气。为她圆场。席后大家坐在桌上家长里短说淡话时,她把那酥肉一小块小块撕下,慢慢地有滋有味往嘴里送,在同席众人灼辣的眼睛下,她替孙子把那酥肉打包进自己肚子里了。另一位席客味馋,也想多吃,下手夹走两片,为了给自己解围,自语道:有心夹两片,还怕你不来。
一人坐席,眯起眼,当说请那碗粉蒸肉时,他一筷子夹起三个,边夹边说,这家主人的席办得好哟,肉这么厚。席上的人说,你夹的是三片呀。他说:这就孬罗。手慢的人就只夹了碗底的配菜。于是他说,那个没吃倒,我分出来。没吃成的人说:算了,算了。他自顾自的吃着,说谢了谢了。
巴中十大碗席桌上的菜一般来说,都会吃得盘空碗尽。惟有坨子肉能降得住人,标配每人二坨,吃得下两坨者少,剩下的会收回厨房,下顿又可用。有一主家办席吝啬,女人建议,把坨子切肉大些,让人看着就不敢下筷,又可原封不动端回厨房。坐席的人晓得那两口子打的小算盘。就想收拾下他们。不吃者就说:大家都打包,把这坨子肉包回去,让我们家里那婆娘看看,人家是把如何把猪喂这么大的。两口子见着空了碗后悔不迭,回到后屋扯起筋:看吗看吗,叫莫弄那么大,你要弄,这下好吗,全弄走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