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云:白衣古韵(原载四川日报)

标签:
文化历史 |
分类: 阳云:巴中物语 |
http://s12/mw690/003Nwj09gy6UXqBYrfd0b&690
http://s8/mw690/003Nwj09gy6UXqM3hxJd7&690
http://s15/mw690/003Nwj09gy6UXqCmMFM0e&690
http://s4/mw690/003Nwj09gy6UXqDyapd23&690
http://s4/mw690/003Nwj09gy6UXqDSNFh03&690
http://s6/mw690/003Nwj09gy6UXqEl5pXb5&690
http://s4/mw690/003Nwj09gy6UXrHrrkn93&690
http://s5/mw690/003Nwj09gy6UXrNC56Y04&690
http://s15/mw690/003Nwj09gy6UXrIm91see&690
白衣藏在大巴山之中,是一个被人遗忘的古风浩然、文风激荡的古镇,几十次路过此地,未曾稍停脚步到此一观,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2003年一个秋天,我怀着试探的心情深入到古镇白衣时,那份厚重的古韵古风给了我极大的震动。
我走在古镇青石板的小街,寻寻觅觅在这依旧存留的民居深深庭院、那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壮观的节孝牌楼、气势恢宏的风火墙、轮廓依然的大庙遗迹、残垣断柱的雕梁画壁、戏楼,一处处都似乎沉默着古镇的故事,把静穆的气氛渲染得浓烈。我生怕一阵风会吹走,古镇在斑驳中勉力支撑着一段长久的岁月。
白衣的古风,来自它有悠远的历史,据考证和史书记载,白衣始建于秦汉时期,为古“柳州城”遗址。唐代以前,白衣叫作柳州城,相传,河边有一四五人合抱的河麻柳,绿荫遮天,覆盖古镇,巨臂横斜,绵亘十数丈,延伸到河对面,行人不假舟楫,就可以在大树上熙来攘往,柳州因此而得名。是梁代万荣郡、北周万州、隋永康县、明永睦县治所,清嘉庆年间降至永康镇。白衣这样一个处在秦巴山地,能在几个朝代设郡置县,享有这样一种殊荣,必是一块风水胜地,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
从西北米仓山蜿蜒逶迤而来的一脉,象一条青龙,青鳞峥嵘,又象一匹青骢马,缓辔而行,穿帐过峡,吞云吐雾,千里迢迢在此打住,山的主峰名为钟家山,到了白衣这个地方,形成五山环抱之势,天然而似一朵硕大的青莲,白衣正好座落在莲台之上。而一泻千里的巴河和通江河,在平昌古江口汇合后,由于山势曲折绵缓,河水也就变得轻盈舒缓了,仿佛一条玉带,在五山之间差不多缠绕了大半个圆,同时在白衣形成了开阔的冲积平原——罗家坝。远处看去,罗家坝就象一个奇大无比的玉佩系在钟家山的脖颈上。而白衣古镇外则是万亩的自然沙滩。
自然的造化,水陆交通的便利,南下入州河、嘉陵江至重庆,可通江达海,北上出蜀地到汉中而至长安,其势控秦蜀之咽,理所当然成为朝庭屯兵重地,成了民间通商口岸,船舶如梭,商贾云集。天地灵钟宝地,自然孕育出人间文星闪烁。而白衣的得名,则是因为一场自然灾害,清咸丰年间遭火焚,毁于一炬,唯白衣观庙幸存,时人称奇,故改名“白衣”,俗称“白衣庵”。
秦汉至今,白衣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沧海桑田难以一一考证。白衣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清代蔚然而起的文风,先后涌现出翰林进士30余人,二品以上官员10多人。特别是吴氏大家族更是人才辈出,进士吴德肃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倡导者和追随者,后惨遭杀害,近代思想家黄遵宪赋诗赞之。其子吴铁桥14岁留学日本,也是变法的激进分子,后来成为变法中最年轻的遇难者。皇太傅吴德溥曾任云贵两省布政史,因抚边有功,皇帝御赐黄马褂,并赐姓“格鲁吉达”入皇族。吴铣、吴镇均是清朝进士,都曾选为翰林院庶士,在外做官多年,政声鹤鸣。
说起吴氏家族的显赫,就不能不说到吴太母李氏夫人,李氏夫人祖籍江西,因家道衰微,随湖广大移民拖儿带母辗转来到白衣,依靠帮人洗衣度日。李氏为人贤慧厚道,有口皆碑。时遇一地仙路过此地,李夫人施以茶水饭,款待甚周,地仙非常感激,意欲回报,让其返回老家将先祖遗骸用瓷坛装好运到白衣,择一风水宝地重新厝置。据说,这块地经常开莲花,绚丽多姿,霞光千缕,照亮群山。才有后来的吴氏子孙英才辈出,人文蔚起。传说有一些虚拟夸饰的成分在里面,但古镇上那气宇昂然的节孝牌楼,将证实着这一切,由当朝宰相题字,陕西总督书写的彰显吴氏夫人孝节的文字清晰可读。
置郡设县之后降为镇,后又被一把火烧了个干净,但最终得力于吴氏显赫的地位,又有了白衣辉煌浩大的重建。清光绪年间,受白衣籍皇太傅吴德溥所请,奉旨重建。取样皇宫,大兴土木,动用州巴两河13年河道税银,并在各省募捐10万银两,在全国调集能工巧匠,耗时10年有余,建成了规模宏大的、气势非凡的六庙三宫和庞大的吴氏宫邸。雕梁画栋,精美绝伦,文人骚客,广留墨宝,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古建筑群。
而今的白衣古镇,虽然经历了岁月自然损伤和人为破坏,但古貌依稀可辨。首先给人的印象是皇家气派,想当初,能够动用十多年的国家两河税银来建造,且还得到各省捐助,并按皇宫样式建造,对处在大巴山深处的白衣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可以说是千年难遇的殊荣。所以白衣古镇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恩阳古镇那种带有浓郁的巴山民居特色。其建筑风格汇集中国各地的特色,屋顶的飞檐翘角是典型的徽派造型。那大部分还保留着的烽火墙,则是典型的京城城墙样式。大庙则数层深,有山门二十四扇,浮雕出孝女孝男,门前有整排的石柱擎起高大的拱宇大厅,可容千人。
大庙的正对面的戏台,虽琉璃充天的金顶已毁,但戏楼的大部分建筑还在,两根石桅杆高高地竖起,围台、台壁之上的镂空雕刻,其用料的考究、雕刻工艺的精湛,姿态万千,神灵活现,无不凸现技艺的巧夺天工。据当地的百姓讲,当年戏楼建成之时,各色戏种在此连续上演半月有余,盛况空前。因吴家文风盛极一方,而准建魁星楼和印字室,白衣的印字室基本完存,而今作了粮站的仓库,印字室屋脊一条巨龙依旧栩栩如生着。
感受白衣古韵,不能一一叙说,这里宫、寺、庙、殿众多,道、佛、儒三教相融相处,曾经香火鼎盛,蔚为壮观。白衣的山、石、水、林、沙渚花草、飞鸟虫鱼、夜月晓雾等等对应相衬,构成了该镇十大景点而远近闻名。如钟山毓秀、梯云揽月、锦鳞搏浪、小角钟鸣、美女晒羞、黄鹤戏水、凤凰展翅、魁星点斗、沙洲牧鹤、圈井龙泉等。每一景都有一故事,或有一传说,让古镇更笼罩在一种神秘的色彩和氛围中,世世代代居住在小镇的人们,都能如数家珍般给来访者一一道来。白衣翰林吴德溥以白衣之景写了一首打油诗“小角楼台照白衣,凤凰展翅扑蒙溪,鲤鱼扳籽回头望,步步登高上云梯”,而今这首诗,烫金在名酒小角楼精致的包装盒上了。
白衣的风情也是很独特的,有沿袭江浙一带风俗。比如在五六十年代还兴盛的中秋十五祭月仪式,估计与吴氏家族从东南外迁而来有关,每到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摆上桌子,上面放满糕点、糖果、花生、核桃等之类,待祭拜仪式结束后,满街的孩子就可以尽情地来抢,中秋夜便会成为狂欢夜。在白衣,由于河水清、滩浅、水域宽阔最适合举办龙舟大赛,过去曾有过竞赛。陪同我们的广电同行介绍说,在八十年代曾亲眼目睹过这一盛况,两岸观者都有数万人,而夜晚放龙灯,更是气势壮观,千万盏河灯顺河而流,悠悠缓缓,灿若繁星闪耀。而街头的板凳龙耍起来,其惊、险、奇、气势又是另一大景观。
如果走在白衣古镇的街头,感到呼吸的历史气息太厚重太浓烈了,那么就到镇外那广阔的沙滩上去戏沙好了,或到河中去荡舟、到水中去畅游,或去登高远眺。如果你兴致盎然,还可唱唱那首著名的柳州情歌《黄扬扁担》:“黄杨扁担软溜溜哎/挑一担大米下柳州/人说柳州姑娘好哇/个个会梳头哇/大姐梳个盘龙头啦/二姐梳个茶花纽哇/只有三姐梳得巧哇/梳个狮子滚绣球哇”。累了、饿了,就去品尝一顿鲜美的白衣鱼吧,自然的好山好水好味会让你在白衣把脚步停留的。
匆匆地踏访了一次白衣古镇,它给我一种感觉,白衣是大巴山的另类。在千里秦巴山中,可能没有第二个地方再可以复制出一个相似的白衣来。可以有相似的山,相似的水,但是它的建筑群落,建筑群落里包容的文化,它移民而来的风情,它走过的独特历程,它骨子里的东西,有着极大的差异。它是皇城与民间的融合,是南北文化交相辉映的结晶,是自然、人文孕生结成的包裹紧密的果实,是一朵开放在大山里的奇异花朵。
200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