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钧瓷的器型主要形式有哪些

(2013-07-13 14:25:31)
标签:

瓷器、钧瓷、卢钧窑、

选瓷器如同选精美的小饰品,饰品的各种形式,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颇有犹豫。主要还是其形式的多样样,让我们在选择的时候,有了多重选择。每种商品都有其独特的形式和样式,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钧瓷的器型都有哪些形式吧!

 

(一)钧瓷的流部形式

流:俗称“嘴”,盛装液体的容器供液体流出的部位。新石器时代的陶爵和陶瓷有鸭嘴状流,亦有由器腹向斜上方伸出的管状流。后来,执壶等器多采用管状流。唐代注子的流短而直;宋代提壶流加长,略变弯曲,使注水动作更易控制。流与器腹相通的孔洞,初为单孔,清代起出现成组小孔的筛孔。

 

(1)直流:流呈直管形。直流一般安装在器腹上部或肩部,口伸向斜上方,如新石器时代的陶角、唐代的注子、明清的部分紫砂茶壶。唐代注子的直流还分为圆筒形和多棱形两种外观。

(2)曲流:圆管状,细长而微曲,略呈“S”形。流口稍向外撇,斜削成尖圆形,便于控制水流的角度和力度。宋代的执壶和明清的酒壶及部分茶壶均采用这种流,一般安装在器腹中下部,后代有的还在流末端至肩部加一微曲或略带花饰的扁横梁,起加固和装饰作用。

(3)鸭嘴流:将圆形器口沿的一侧拉长,形似鸭嘴。明代的僧帽壶等器,都有鸭嘴流。

 

(二)陶钧瓷的底部形式

底:陶钧瓷的最下部位,起承托或支撑的作用。一般将底与足统称为底足。器底或底足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平底、圈底、尖底、玉璧底等,这些造型均指器物外底,它们是鉴定器物时代、窑口的重要依据之一。

 

(1)平底:指整个底面平坦,无明显起伏变化。有轻微弧凹的底形也可归人平底范畴。唐以前,平底为陶钧瓷最基本、最常见的底形,唐以后的部分罐、壶、缸、盘等器仍作平底。

(2)尖底:早期陶瓶底部的一种形式,瓶底作尖锐的圆锥形。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尖底瓶。

(3)网底:即圆弧形底,由器壁至底面作圆弧形过渡,无明显转折,底部无明确的平面。多见于早期陶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均有圆底的钵、盆、罐等。后代钧瓷偶见圆底造型,如唐代青釉或三彩圆底钵盂。

(4)玉璧底:流行于唐代中、晚期。造型为圆形平底中心挖去一小片同心圆,形似玉璧,也称作玉璧形圈足。唐代越窑、邢窑、长沙窑等各窑口烧制的碗、盏等器均采用玉壁底。一般底部不施釉,较精致的制品,在底心内凹处施釉,只有圆环形底面露胎。

 

(三)陶钧瓷的足部形式

足:陶钧瓷底部以下类似腿的支撑部位。早期陶器的足以鼎的三足为代表,鼎足形状有柱形、锥形等多种;以后相继出现实足和圈足,圈足是钧瓷最为常见的足形。此外,还有袋状足、高足、珠足等种类。随着时代的更迭、陶钧瓷足部形状也有相应变化。

 

(1)实足:为实心的整体。常见的足形有饼形足,陶质鼎、禹、爵、砚等器的柱形足、锥形足、兽形足、珠足等多为实足。

(2)饼形足:陶钧瓷实足的一种。造型作圆饼形,外壁与器身之间有明显转折,足壁多微向外撇,底面不施釉,六朝至唐、宋的壶、罐、瓶、碗等器常采用这种足形。

 

(3)留足:造型为平置的圆圈状。圈足有高低深浅之分;圈足壁有薄厚之分。成型方法有镶接和旋削两种。留足的造型始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等诸多文化陶器均安装圈足。瓷器产生后,圈足更被广泛使用,它们多为施削而成。各个时期的挖足工艺略有区别,致使留足的深浅、薄厚、足壁倾斜程度不同,成为鉴定其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4)假留足:器物外壁看似有足,足与腹壁界限分明,但实为平底。

(5)卧足:器外腹垂鼓,自然连接到底部,器型似伏卧状,底部中心内凹。卧足多用于明、清的碗上,鸡缸杯和少量瓶等器物也有这种足式。

(6)珠足:瓷砚的一种足形,作若干个长圆的实心葡萄珠状;均匀粘附在圆盘形砚池底边。珠足从隋代起取代以前的蹄足,数目往往有8至10个或更多。足上均施釉。

(7)高足:安装在陶豆、陶瓷盘、杯、碗的正下部,有圆柱形、圆筒形、竹节形、上小下大的喇叭形等样式。高足有实心的,也有中空的高圈足,还有的足壁有镂孔。新石器时代陶豆的高足多为喇叭形留足、按孔圈足、竹节形等,细而长的高足习惯上称为柄或把,如大汶口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从隋代至唐初,南北青瓷窑大量烧造的高足盘,盘足中空,较粗矮,足底外撇,足壁多装饰多重弦纹,有的盘心饰印花。元代起流行高足杯,又称为把杯或马上杯,多为酒具。其高足有圆柱形、竹节形或喇叭形,也有实足。这种高足杯明、清景德镇窑一直持续生产。

(8)双圈足:流行于清康熙早期景德镇窑的瓶、罐、盘等器物上。造型为内外两重圈足,内圈足略浅,由外圈足支撑。

(9)柱形足:如直立的实心圆柱,支撑着器腹。一般由3至4个组成。常见的如鼎或香炉的三柱足。

(10)乳状足:属袋足的一种,区别在于足下端凸出似乳头,常见于新石器时代陶器上。

(11)蹄足:足下端形似兽类的蹄。这种足式见于六朝青瓷砚、香炉以及唐代三彩三足镇等器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