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彩片断集锦
(2013-10-11 01:16:32)小学数学优秀教案精彩片断集锦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五年级
1、情境铺垫。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解决航模放飞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下他们的发明创造作品(出示情境图,组织观看)
2、 读懂图意。看懂了吗?谁来说一说图的意思?(结合学生的回答,解读活动衣架与移动书签,体会发明创造)
3、提出问题。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说师板书
l
l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三年级
1、将护栏问题转化为周长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要知道需要多长的护栏,必须知道什么,即让学生明白只要知道每个花坛一周的长度就可以了。
2、探究如何得到花坛一周的长度,初步感知周长。出示探究提示:
l
l
l
l
2、三年级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体会转化思想。
思考并回答:课件出示
l
l
2.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体会多样化与优化。出示探究要求:
(1)怎样求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方法)为什么?(周长的意义)
(2)还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吗?
(3)哪种方法更简便一些?
(设计意图:探究指导明确方向,所有问题一次性放给学生,为学生探究提供时间与空间)
3、五年级
1、由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完成第一次转化。
问:1号蟹池是什么形状的?要求它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面积?使学生明确:表面上是求1号蟹池的面积,实际上是求三角形的面积。
2、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完成第二次转化。
问:回想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转化成长方形面积进行研究。)那三角形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用你手中的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比划比划。(引导学生猜想出可否转化成平形四边形,)
3、探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出示探究提示:
l
l
l
l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4、五年级
探究问题: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都能摆成方阵吗?其他数行不行?
出示探究要求:
l
l
l
反例
1.小组合作利用准备好的小棋子摆一摆,看一看哪些数字能摆成方阵,哪些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
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进行巡视,适当指导。
2.找4、6、8、9、10……和1、2、3、5、7……的因数。
5、五年级
1、绘制条形统计图,体会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1)思考:怎样用统计图表示统计表中的信息呢?(学生会自觉选用条形图)
(2)出示空白表格条形统计图,看懂图意。
(3)师生共同绘制条形统计图(在课件上完成)
(4)观看条形图,发现从图上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
2、认识折线统计图
过渡语:看来条形统计图只能看出每年数量的多少,不能明显看出1998—20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有没有从图上能明显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的统计图呢?
生答后板书:折线统计图
(1)出示空白表格图,看懂图意。(侧重横轴、纵轴)
(2)师生共同描点。如我们知道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画折线统计图时先在横轴找表示1998年这条竖线(课件闪烁),然后再在纵轴上找到表示300吨横线(课件闪烁),这两线的交点(红点──课件闪烁)就表示1998年日处理能力是300吨。这个过程,我们给它起了一个专门的名字─描点(板书:描点)。描点后通常要在这个点的一边标注上数字,也叫“标数”。
(3)学生描点。下面请同学们在绘有纵轴、横轴的空白图上描出1999至2002年日处理垃圾吨数的“点”,并标上数。
(4)教师示范连线。 把表示数的点,按先后顺序用线段依次连接各点(多媒体把依次相邻的两点分段连接)。这样就形成了折线统计图。
(5)学生自主连线。(完成小组的作品)
3.观察折线统计图,体会优越性(特点)
问题:观察上面的统计图,你有什么发现?
务必让学生发现并体会:
l
l
l
4. 生活举例,深化认识
我们已经对折线统计图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想想,生活中你还从哪儿见过折线统计图?(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预设1:股票走势图:随着股票的涨跌折线有升有降。
预设2:降水量统计图:哪几个月呈上升趋势?哪几个月呈下降趋势?
预设3:移动电话数量变化统计图等。
小结:折线统计图的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折线的起伏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在清楚地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方面更具有优势。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三年级
(1)
(2)
(3)
2、五年级
生展示探究成果并解释理由
师引导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即把1米长的木条看作整体1,平均分成3
份,每份是 米和画图表示,即两个方面来理解1÷3的结果
观察算式 1÷3=
3、五年级
上册
汇报交流结合探究提示通过问题的方式进行 如
l
l
生:……(略)
l
l
生:……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1、三年级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知道:花坛一周的长度就是花坛的周长,图形、实物也是一样。周长是一条线,从起点到终点首尾相接。计算图形周长的方法就是把各边的长度加起来。
通过复习,我们再次认识到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数量多---可能性大,数量少--- 可能性小。可能性的大小可以用分数表示。
3、五年级
(1)问:观察
引导学生说出:除法中的被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子,除数就是分数中的分母。
除号相当于分数线。(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被除数÷除数=
(2)分数与除法有没有不同?生说后师即时概括:除法是一种运算,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分数是一种数,他也可以表示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所以确切地说,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的被除数,分数的分母相当于除法的除数。
(3)思考:在被除数÷除数=
即解释: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分数中的分母,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所以分母不能是0。
(4)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如果用字母a 、b 分别表示被除数和除数,那么除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怎样表示呢?师依据学生的总结板书:a÷b = (b≠0)
反例: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正负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能不能用今天学过的正负数知识为自己打一个分数?
学生自主发言。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其实对于正负数,我们的祖先早有研究,咱们一起来看一下资料吧!
出示资料。(三国时期的学者刘徽则首先给出了正负数的定义;《九章算术》中,最早提出了正负数加减法的法则。)
小结:看了以后,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吗?想不想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呢?那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让我们共同进步。
反例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这三单元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哪些新的收获?同学之间先交流一下。对于还有问题的同学,在课下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还有问题的话,可以请教老师。希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把这三个单元掌握的扎扎实实。因为遇到了你,我感到非常的幸福,老师会永远记住,一个个充满朝气,充满憧憬,充满爱心的你!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复习课
三年级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回顾整理可能性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
1、出示研讨的问题,学生个人思考,小组研讨。
l
l
l
2、全班汇报。学生先谈论对上面3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教师组织倾听并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可能性
数量少---可能性小
最后小结:生活中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一般用“可能发生”来描述。 “可能”是有大有小的,可能性的大小跟数量有关,可以用分数表示。
四年级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知识回顾,板书要点。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进入总复习,这节课我们将对第一单元“万以上的数”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在“万以上的数”的认识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改写大数
比较数的大小
2、问题研讨,提升认识。(逐个研讨下面的问题)
l
l
l
l
学生回答后教师对每个方面的问题作简要讲述
四年级
如出示下面的研讨问题并逐个研讨
1、如何口算78÷6=
?
2、怎样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方法有哪些?
3、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它有什么作用?
4、我们学习了那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学生对上面的问题进行研讨交流,最后教师进行小结
问题1:对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务必使学生掌握,把被除数分成整数数和较小的两位数,分别相除再相加。对于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可借用乘法口诀,想乘法算除法。
问题2:教师从计算的法则、试商的方法、商的位数判断以及验算等方面进行小结。
问题3:要让学生知道商不变的性质是除法特有的变化规律,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问题4:要让学生知道并掌握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如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六年级
一、问题引领,再现新知。
1、出示一个圆,问:谁能说说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怎样画一个圆?在同圆内半径、直径具有怎样的关系?
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直径,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板书:d=2r
3、什么是圆周率?它的值是多少?你对圆周率还有哪些认识?
4、什么是圆的周长和面积?怎样计算?
5、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中间体现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策略?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在圆周长公式推导过程中,我们是把绕在圆周上的绳子拉直再测量或采用滚动的方法,测量圆滚动的痕迹。这种把曲线图形转化成直线图形的方法,是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
圆面积的推导:把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同样应用了转化的思想,即把圆(未知)转化成长方形(已知)来进行思考。
6年级
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现在请回想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l
l
练习题目设计赏析
(1)
本题一是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可产生于标准差,二是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可按如下的方式处理
1、出示题目,读题审题,让学生先说-2、 2等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再解读他们的具体含义
2、第一袋味精与第二袋味精的总质量是多少?为什么?第三袋与第四袋呢?
3、第5袋味精合格吗?为什么?
4、你在生活中还见过那些类似的标注?
2、握手次数
一场体育比赛中,一共有10名运动员。如果每两个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用列表或画图的方法找找规律,求出结果。
l
l
l
l
本题侧重让学生通过画图、计算的方式解决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薯片盒规格如图。每平方米的纸最多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要求每平方米的纸能做几个薯片盒的侧面包装纸,先要求出一个圆柱形薯片盒的侧面积,再计算。注意单位要进行换算,最后的结果要根据实际问题运用“去尾法”保留整数。
6年级
在棱长是4分米的正方体里削出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l
l
l
l
生做后,教师就上面的问题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