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蒲台古八景

(2018-05-26 09:30:32)

一、“济水拖兰”

天光云影共拖兰,一脉东来隐现三。

巨谷洪流非祀典,独能入海列渎原。

注:1、新韵2、济水拖兰:"济水来自西南达於东北,清涟澄澈,风静波平。如碧练环绕,翠带长拖,钩深钓奇,此奇选矣。"古济水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源水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济渎)、龙(龙潭)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境就交汇成一条河,叫水,至温县西北始名济水。后第二次潜流地下,穿越黄河而不浑,在荥阳再次神奇浮出地面,济水流经原阳时,南济三次伏行至山东定陶,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济水三隐三现,百折入海,神秘莫测。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飘忽不定的黄河突然从河南铜瓦厢决口,汹涌的黄水奔腾向西北夺路而去,穿巨野泽、灌大运河,夺大清河道入海,蒲城附近河槽刷宽30余丈,从此济水拖兰景色不再、万轴云翔渐成过往,临济的蒲台成为临黄的城池。

二、“龙湖举网

清风作线月为钩,举网烟波鳞锦收。

暮霭龙湖何处觅,残荷败柳怎知愁。

注:1、新韵2、龙湖举网:龙湖在今滨城区梁才乡龙王崖一带。龙王崖村位于街道驻地东南,黄河滩区,紧邻黄河,传说黄河龙王曾在此村驻过,得名“龙卧”,为方便起见改为“龙王崖”。 龙湖,俗称龙湾,滨州市城东15里有龙湖,广阔数顷;湖水清碧,锦鳞荡漾,岸边柳荫叠翠; 湖中渔人举网,网网毕聚,布鞋晴游,殊有佳趣。又载:城东十五里俗称龙湾,广阔数倾;万历间枯竭,今变为桑田。

三、“石口观潮

举步登台望大潮,飞空雪浪比天高。 

惊风怒海声犹在,谁晓今朝千里遥。

注:1、新韵2、石口观潮:石家口位于城东北二十里,其地有台,可望渤海。又载:“潮生潮落,雪浪飞空,宛然在目。”可见,早先蒲城距渤海不远。

四、太(大)清仙迹

世宗召见赐栖真,度世津梁抚义军。 

州县平安香客聚,钟声杳霭断碑吟。

注:1、新韵2、大清仙迹:金时郭志空养真(即真主,伊斯兰教对"安拉"神的称呼)处。"在城东南七里即郭志空修真处。现废之。有碑记尚存。"

                                   五、“宴贺灵征”                                              

行宫大殿已无踪,宴贺高台荒草荣。

士女如云飞燕舞,当年望日谁又逢。

注:1、新韵2宴贺台:根据滨州市文物管理处的文物普查资料,宴贺台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因为建成之日,空中遮天蔽日地来了很多燕子,它们围绕这个台子飞舞不止,当时的人们便把台子称为“宴贺台”,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古时候,“宴”“燕”两字相通,所谓“宴贺台”就是“燕贺台”。民间传说,这里原本是有一个高土台,是西汉时期的烽火台,当地百姓称之为烟火台。烽火台是我国古代用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也是我国最早的有组织的通信设施。消息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从边境到国都以及边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筑起一座烽火台,每当敌人入侵时,便一个接一个地燃起烽火报警。由此可见,当时这里曾为西汉的军事要地之一,拱卫着大汉王朝的安宁和繁荣。在城南十五里,上筑泰山行宫,每岁三月望日,香火丛集,士女如云。明万历间增筑玉皇阁三楹,尤称壮丽。"宴贺台位于今黄河南小营西北12里处,传为云游道人张宠所建,落成时值秋末,忽有群燕绕台飞舞,古时""""字,故称宴贺台。台上建有两院,东院为泰山行宫,西院为玉皇阁三楹大殿,飞檐斗拱,尤称壮观。

六、“秦堤晚照”

东巡至海筑秦堤,远眺徐福何岛居。

拱卫蒲城拥济水,千艘载雪牧樵夕。

注:1、新韵2、秦堤晚照:相传秦始皇东巡所筑(不是秦台),高堤耸。草木交翠,樵牧时,荷夕阳往来的断续,故尤宜晚照。

滨州老市区南部的蒲湖,如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城市的顶部。可当您漫步于蒲湖岸边,欣赏碧波荡漾、花树婆娑时,是否会想到,湖下五米深的水下,曾是一个县城的旧址,而环湖十里的长堤(不知可否是当年的秦堤所在)曾经是人们力保蒲台这座县治努力的结果。在蒲台北的济水,朝廷在这里设置了盐关,溯流而上的盐船必须在这验引交税,方能过关西去。“向年海舶自关东来泊,蒲台关口,商贾辐辏,号称殷富。”《山东通志》描述(蒲台)“关临广斥,千艘载雪以俱来,镇表海邦,百雉连云而北拱。”不尽的盐船自济水下游而来,自蒲城过关而去,留下的是财富和人流物流,带给蒲城的是繁华和闲适。《武定府志》则以优美的文字描述了蒲城的位置和重要性:“秦堤拱卫、济水环萦,万轴云翔,千秋海表”。 一河碧水,绕城东去,杨柳依依,城郊的风景夹杂着田园牧歌,一派不似江南而胜似江南的美景。抛去文人墨客们的夸张和衣食饭饱后的感受,有水有商贸、有田园有牧歌、民风朴实、男耕女织的蒲台也算得上一个好地方。

七、“唐寺晓钟” 

频听岸寺送钟声,唤醒村墟百舸争。 

漫卷烟云穷尽处,蓬莱海市落蒲城。 

注:1、新韵2、唐寺晓钟:"寺在通滨镇(北镇古称),唐时建,附近村墟每听到寺钟声以兴动作。"

八、“姑台叠翠”

穿圹为屋上筑台,青空绿野重茵排。

烟光日色君不见,大汉三姑水草埋。

注:1、新韵2、姑台叠翠:原蒲城南偏东。蒲氏三姑乃蒲茂(汉湿沃县令)女,蒲无子,三女誓不适人。各择地穿圹作屋,筑台其上,请于父曰:“百岁后何所适”?父曰:“惟用吾乘马驾车,任其所适,而后至三女所筑台下葬焉。”三姑台东西长24米,南北宽14米,三墓呈东南西北方向斜排,大姑居中,二姑在南,三姑在北。后人为表其孝,遂在台上修庙宇,高数丈。姑台叠翠被描述为“青空直上绿野横连,日色烟光。两相掩映,宛如重茵叠翠。”

三姑台的遗址现在位于滨州市滨城区市中街道办事处陈台居委会东南侧, 东侧就是滨州黄河大桥。杂草遍布了整个土丘,数十棵歪歪斜斜的树木长在其间,几处水洼让这里变得感觉更像是一处沼泽地。“三姑庙”“三姑坟”经过洪水和战争洗礼遭受重创。遗址在文革期间再次遭到破坏,一些碑文也遗失了,只剩下一处高台。再后来,遗址附近建立了一所小学,学校也在时代的变革中变更成了陈台居委会办公场所。由于年代久远无人管理,三姑台遗址位置多有积水,之前庙宇的高台已经少有人能辨认,三座墓也很难看得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