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教学听课感悟
(2015-07-04 00:00:37)
标签:
杂谈 |
吟诵教学听课感悟
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约百年以前,直至上溯三千年,所有人都是吟诵着读中国书的,换言之,吟诵才是符合汉语言特点、读中国书的方法。吟诵是作中国书的方法,古人的诗词文赋是先吟诵后记录的。吟诵的入门法则:一、用心知止依字行(放松自然用心读,吟诵首先是读书,依字行腔咬着读,拼着读,连着读);二、入三四仄一二平(入三四声归仄,一二声归平声);三、入促仄短虚平长(入声急促仄短平虚长);四、虚比平长入高重(虚字比平字长,入声高重平仄低);五、读尾虚平则长长(读尾遇到平字或者虚字就要长长);六、
在标注平仄方面,高年段可以自己标注,低年级的为了培养兴趣降低难度,可以由教师待其思考后标出,虽然林老师说低年段不需要这么做,但是我觉得如果孩子上路了,可以慢慢积累。标注的同时可以让学生由声音回到符号上,结合起来打手势的话会更清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
在古诗的意思解释上,适当的是需要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平时习惯文绉绉的解释诗句,但是用自己的话,很巧妙地、很轻巧地、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明白了诗句的大致意思。这么讲学生没有积累到语言,太随意。其实就是看似的“随意间”,孩子收获了方法、兴趣、知识点内容。引导学生更懂得使用声音去表达感情,比如用声音表达你的理解,某个字、词或者句子要如何拿捏,学生都很有自己个理解体会。低年级的同学虽然技巧上不及高年级的,但是她们很投入,很深情,稚嫩的声音也很能表达他的感情,看得出来学生很喜欢,很陶醉。让学生每次自己创调后,就独自吟诵,没有统一吟。
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话语,对学生发言的点评要到位、亲切。教师的言语都是正能量的鼓励和激励。那种和学生的亲近,亲和力,感觉特别和谐,放松。
苏霍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中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音乐美可理解为音律的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诵读经典的教学就从诗的音乐美的特征为出发口,吟唱教学法的使用,也是遵循了这一特征。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研究所得的不仅是智的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还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诗的音乐美就如歌曲的美一样,合适于唱。试想,像唱歌一样唱诗,古板的诗歌教法,在唱中领悟诗歌的语言,感受美,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