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腰筋、抗扭筋,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2015-11-30 09:45:29)
标签:

建筑

安全

建筑知识丨腰筋、抗扭筋,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综述
建筑结构中的一种钢筋构造。腰筋又称“腹筋”,他的得名是因为他的位置一般位于梁两侧中间部位而得来的,是梁中部构造钢筋,主要是因为有的梁太高,需要在箍筋中部加条连接筋 (梁侧的纵向构造钢筋实际中又称为腰筋)。

在工程中:基本作用
1、增大梁骨架的刚度:当混凝土梁很高时,高大的钢筋骨架要承受钢筋自重及施工中的施工机具和人员的荷载,可能使钢筋骨架发生位移,导致钢筋尺寸不准确,这样会影响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也就会影响梁的耐久性。

2、约束混凝土的收缩裂缝:混凝土在施工阶段,会在空气中结硬,体积收缩。由于温度的变化,会导致梁内部与外部产生温差,这些均会导致梁产生不规则的裂缝。由于在梁的上下部均配置了钢筋可以起到约束和阻止裂缝的产生与开展。因此就会导致裂缝出现在梁的中部,进而向四周延伸,影响梁的外观。
3、减少受拉区裂缝开展。梁承受荷载时,梁的受拉区混凝土会开裂,随着荷载的增加,这些裂缝会向梁的上部延伸,从而影响梁的受压区混凝土受力性能。这时如果设置腰筋便可以约束这些根状裂缝的开展,提高梁的承载能力。从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人如今从事的研究工作,结构的连续倒塌问题,本人已经进行过一榀框架的拟静力试验以及两根梁柱结点的连续快速加载实验,实验均进行到下层受拉钢筋被拉断为止,通过测试的数据发现,梁的承载能力在经过悬索阶段的强化阶段后。

主要分类
同时腰筋分二种:一种为抗扭筋,在图纸上以N开头,一种为构造配筋,以G开头。但是在实际上,两者还是有细小的区别
腰筋和抗扭筋的区别是:
1.腰筋是构造钢筋,不计算,在梁有一定高度时候配置,抗扭筋是要计算的,要满足配筋率,要满足构件的受扭承载力。

2.腰筋的布置一般在梁的两侧,沿梁高布置,而抗扭筋还用在螺旋楼梯,用在截面的四角,侧面,顶面等位置。

3.腰筋是纵向构造钢筋,抗扭筋一般都是由纵向受力钢筋和箍筋两部分组成腰筋设置见《混规》9.2.13条。其主要区别见11G101-1,P87,两者的搭接与锚固长度不同。

以板厚为100mm的梁,即T形梁为例:
hw=450mm,则h0=hw+hf=450+100=550mm,以保护层厚度为25mm来说,那么当梁截面高度为h=h0+a0=575mm时需要设置构造腰筋,而且需要梁的两侧各设置2根钢筋才能满足间距小于等于200mm的要求。

梁的抗扭它在设计上属构造配筋,即力学上不用设计计算具体力的大小,按国家设计规范的构造要求查得此数据。当梁高达到一定要求时,就得加设腰筋,按多少、加多大规格按构造要求规范查得。抗扭腰筋的锚固长度按规范或图集受力钢筋要求设置,构造配筋的锚固长度按12d且≥150mm要求设置。
腰筋在梁的两侧对称配置,且有受扭纵向钢筋不再重复配置纵向构造钢筋。
当梁高超过700mm时,为防止由于温度变形及砼收缩等的原因在梁中部产生竖向裂缝,在梁的两侧沿高度每隔300~400mm,应设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mm的纵向构造钢筋。
当梁的腹板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每侧纵向构造钢筋(不包括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及架立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应小于腹板截面面积bhw的0.1%,且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因此一般对于梁高为550mm以下的梁在不需要设置抗扭钢筋的时候就不用设置构造腰筋。
此外,对于边梁可能会受到扭转影响的梁,在模型中简化而不能反应,可以在画图中将抗扭钢筋加上。

一、计算和构造要点:
1.室外地面活荷载:一般可取10kN/m2,荷载较小时也可取5.0kN/m2,也可按照地面堆载考虑。
2.土侧压力系数:
(1)一般可取静止土压力系数0.5;
(2)考虑到支座处可认为无侧向位移,为静止土压力,跨中部分随着侧向位移的增大,逐渐趋向于主动土压力,我院综合取0.4,
(3)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时可取0.33.
3.覆土重度:以前习惯取18,现在习惯取20,也有的院取19.
4.砼强度:宜取C30,有利于控制裂缝。
5.外侧保护层:《全国民用建筑人防技术措施》3.6.2 注4上规定保护层厚度:“地下室外墙迎
水面有外防水层取30”;
《防水规范》规定取50是直接取用前苏联的规定,不适用于一般的地下室结构。
6.裂缝限值:有外防水时取0.3mm,无外防水时取0.2mm
7.调幅系数:不宜调幅太大,最多0.9,建议0.95。
8.考虑室内填土的有利作用:当基础埋深低于室内地坪较深时(>2m时),可考虑室内填土的有利作用,此时,应要求回填时先回填室内后回填室外(此项作用不大)。
9.配筋:地下室外墙为控制收缩及温度裂缝,水平筋间距不应大于150,配筋率宜取0.4%~0.5%(内外两侧均计入),有扶壁柱处应另增设直径8mm短钢筋,长度为柱宽加两侧各800mm,间距150mm(在原有水平分布筋之间加此短筋)
10.其他:
(1)无上部结构柱相连的地下室外墙,支乘顶板梁处不宜设扶壁柱,扶壁柱使得此处墙为变截面,易产生收缩裂缝,不设扶壁柱顶板梁在墙上按铰接考虑,此处墙无需设暗柱。
(2)地下室内外墙除了上部为框剪结构或外框架-内核心筒结构的剪力墙延伸者外,在楼层不需要设置暗梁,所有剪力墙在基础底板处均不需要设置暗梁。
(3)单层或多层地下室外墙,均可按单向板或连续单向板计算,最上层地下室楼层板处按铰支座,基础底板处按固端
(4)窗井外侧墙顶部敞开无顶板相连,其计算简图可根据窗井深度按三边连续一边自由,或水平多跨连续板计算,如按多跨连续板计算时,因为荷载上下差别大,可上下分段计算弯矩确定配筋。
(5)实际工程的地下室外墙截面设计中,竖向荷载及风荷载或地震作用产生的内力一般不起控制作用,通常不考虑竖向荷载组合的压弯作用,仅按墙板弯曲计算墙的配筋。

本文摘自:赛诺真石漆 - http://www.sunochem.com/tuliao/keli/0226339201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