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雾霭“鬼城”中游荡,感叹曾经黑死病的重灾区,而今的佛系抗疫【英国】

标签:
转载 |
【黑色气质之城】
世界那么多城市,唯独爱丁堡会令我如此难忘
或许老电影看多了,印象里的英伦半岛总是雾霭蒙蒙、阴森森的
踏入它的那一刻,便已沦陷,爱丁堡便是我想象中的模样
.....
它的魅力不只是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悠扬的苏格兰风笛、顶级的威士忌
更吸引我眼球的,还有那迷漫在整座城市里独特的黑色气质,以及各种鬼魂幽灵的传说
爱丁堡人似乎也不避讳自己闻名于世的“闹鬼城市”大名,甚至沾沾自喜,引以为豪
【爱丁堡的新镇、老镇-世界文化遗产1995】(摘自网络)
爱丁堡拥有完全不同风格的新镇和老镇。
老镇密布中世纪城堡和建筑,体现了中世纪城市的有机增长现象;
新镇则是18世纪以来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反映了18世纪和19世纪城市规划的思想,
这一规划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两区有极大的反差,但却和谐并存,使爱丁堡具有独特的气质。
1995年,爱丁堡的新镇、老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
从15世纪起,爱丁堡就是苏格兰的首都。
目前这座城市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以中世纪堡垒风格占据主要地位的老城
和一个从18世纪发展而来具有新古典主义形式的城市,它对欧洲城市建筑具有广泛的影响。
这两个历史城区都有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其风格既统一和谐又对比分明,给这座城市赋予了独特魅力。
刚刚踏入苏格兰土地,即刻狂风蜷着急雨,气温骤降,吹得人踉跄不稳
赶紧从背包掏出备用的裤子,套在裙子里防寒
倚着苏格兰与英格兰界碑背风的一面,在山石的遮挡下勉强留影
......
爱丁堡,传说中的“鬼城”莫非真的有鬼魂
倒吸一口凉气,不安伴着点点兴奋,一并袭来
兴许只有这样的鬼天气,才是滋生大作家们创作脍炙人口小说的温床吧
【家喻户晓电影的诞生地】(网图)
很多年前看过一部描写罗琳(《哈利波特》作者)经历的电影,什么名字我忘记了
只记得当年罗琳在爱丁堡居住期间,情感、事业屡遭挫折,常常独自流连于古旧街巷之间
最终,她把一个个流传于爱丁堡和苏格兰的神话传说,移植到了她那些离奇古怪的魔法世界里
于是一部风靡全球的魔幻小说《哈里波特》横空出世
......
一手塑造了神探福尔摩斯的作家柯南道尔,就是爱丁堡人
作者书中描写的福尔摩斯,不仅有着令人不安的怪癖,还是个无所不能的超级神探
特别是他嘴含烟斗、手持文明棍、头戴小礼帽、身披长风衣的潇洒外形,深入人心呀
......
同样以爱丁堡为灵感的魔幻童话故事,还有苏格兰大作家巴瑞的《彼得.潘》
他笔下的“小飞侠”感动了全世界大小朋友们的心
从此,在每一个成年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彼得.潘
![[转载]在雾霭“鬼城”中游荡,感叹曾经黑死病的重灾区,而今的佛系抗疫【英国】 [转载]在雾霭“鬼城”中游荡,感叹曾经黑死病的重灾区,而今的佛系抗疫【英国】](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在爱丁堡,鬼故事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浓雾笼罩的街景加上神秘的民间传说,使爱丁堡的“鬼文化”别具一格
在一英里大道上可以看到很多“寻鬼之旅”的广告
入夜后,还会有一些“寻鬼”的旅游项目
......
对于“鬼城”的由来,从古至今有很多版本
无论是说,因黑暗中世纪作为教区中心的爱丁堡,所经历过恐怖的“宗教改革”所导致
还是说,在欧洲“黑死病”肆虐时期,爱丁堡作为重灾区,死去的冤魂不计其数所引发
都足以支撑起其作为“鬼城”滋生土壤的佐证了
【“黑死病”夺走了欧洲人1/4的生命】(网图)
说到“黑死病”,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欧洲中世纪发生的那场鼠疫之灾
严格说来,黑死病在欧洲的爆发不止一次
1348年~1351年的全欧洲大爆发,1664年~1665年的伦敦大爆发
十四世纪的全欧洲鼠疫大爆发,夺走几千万人的性命,使欧洲人口丧失1/4
【当地人热衷传播“鬼故事”】
无论来自哪里的游客到达爱丁堡
当地导游都会添油加醋、甚至是兴高采烈地给您讲各种版本的“鬼故事”
当地人也会煞有介事且不乏幽默地对外国游客调侃道:“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有鬼”
要知道,这里每年都会举办各种鬼节
据说,届时世界各地巫师,神婆都会聚于此,彼此交流灵异鬼魂的心得呢
您说奇葩不
【黑死病导致“鬼城”说】
17-18世纪时,黑死病肆虐欧洲
爱丁堡政府为了控制病情,当局为此另盖新城,并把病人全部集中在老城区,
他们把旧城房屋的门窗全部钉死,以防病人逃跑,不给他们食物和水,让他们自生自灭
导致这些人全部病死于此。引发冤魂不散,“幽灵游荡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之说
尤其在重灾区玛丽金小巷,很多人都说会感觉到什么人拉扯着自己的衣袖,甚至触碰到什么
每当此时,当地人一定会对你说,那是你和一个小女孩鬼魂相遇了
她每天都会和游人们纠缠......听得人头皮发麻
【与女王有关的那些离奇传说】(网图)
皇家一英里大道上的传奇故事还不只这些
这条大道的终点是曾经皇家的住所:荷里路宫
在这座宫殿里曾经发生过许多骇人听闻的传说,主要和苏格兰的玛丽女王有关
......
玛丽女王可谓是欧洲历史上最美丽且又最不幸的女王
刚出生6天,父病死,十几岁嫁给法王,法王又病死。随后回到苏格兰,成为苏格兰女王。
在荷里路宫,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秘书被杀,而后她第二任丈夫也神秘遇害
由于被牵扯进凶杀案,她被迫交出王冠,逃出苏格兰,投奔表姐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后又被伊丽莎白怀疑她企图夺取英格兰王位而被囚19年
最后以勾结西班牙谋反的罪名在伦敦塔被砍头
......
玛丽女王临死前的一句话被人们牢牢记住:“我的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天啊!这是几个意思?这话怎么那么渗人啊!女王得有多冤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据说,而今每当昏黄时,人们在秘书被杀的房间的灯下,仍有人看到当年留下的血迹
听着头皮都发麻
死亡率超过12.5%鼠疫,如此厉害的传染病,却早已销声匿迹,当年的欧洲人又是如何战胜的
而今,新冠肆虐之时,人们似乎对此愈发好奇,甚至希望得到借鉴和改变
事实上,同样没有确切的结论,专家们的见解多样,主要有以下这几种观点
......
【观点一:黑死病不是人类战胜的,而是自然消亡的】
最主流观点认为,黑死病至少在欧洲蔓延存续了300多年,足以说明欧洲人并没有战胜黑死病
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非人类的功劳
......
【观点二:黑死病的结束,得益于宿主的减少】
容易传播黑死病的黑鼠,被更凶猛的棕鼠以及挪威鼠给取代了
通俗地说,就是导致黑死病传播的黑鼠,在300年中,逐渐被其它鼠类淘汰掉了,从而鼠疫结束
......
【观点三:卫生习惯大为改善,实行隔离制度】
话说罗马人最擅长的“澡堂、妓院、剧场”,的确对欧洲早期各种传染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黑死病的爆发,让欧洲人们突然意识到阻断传染源的重要,必须实行严苛的隔离,甚至不惜死亡为代价
远远望过去,黑色的尖型建筑在浓雾之中若隐若现,阴森恐怖之极
近前仰望,又像是黑色的幽灵,多少有那么点令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英国人de抗疫】(网图)
近来,新冠各种变异毒株层出不巧,欧洲的新冠感染人数也随之节节高升
然而,令国人感到目瞪口呆的是,欧洲人似乎对这场来势汹汹的疫情并不怎么在意
赛事热热闹闹,聚会欢欢喜喜,该吃吃该喝喝,一副“爱咋咋”的态度
......
英国人更是翻来覆去烙烧饼,一下“群体免疫”、一下又“全面封禁”
一个巴掌大点的小口罩,也闹得惊天动地,摘了戴、戴了摘地打罗圈架
欧洲人心说“平躺”怎么了?
自古以来,欧洲人就饱受各种传染病的侵袭:鼠疫、天花、伤寒、梅毒、霍乱
几乎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流行传染病,都曾在欧洲大陆上肆虐过一番
因此,对许多天生具备乐观精神的欧洲人来说,出现疫情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甚至大有人以为,只要做好个人卫生就行,毕竟他们的祖祖辈辈也都是这么过来的
当然,光靠佛系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事实上,作为现代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发源地,欧洲人自认为有一套非常成熟的经验
18世纪末期,接种各类传染病疫苗成了许多欧洲人的选择,各种消毒措施也不少
拿破仑就曾下令要求军队所有士兵必须接种牛痘以预防天花
只是让人颇为费解的是,在面对新冠疫情的时候
欧洲人所表现出的种种佛系态度却实在让我们有点看不懂
也许乐观的欧洲人认为这个病毒只是小儿科,没必要小题大做
哎!只能说我们中国人深谙“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否则悔之晚矣
满地都是咕咕叫的小鸽子、蹦蹦跳跳的小松鼠,萌死了!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买条苏格兰裙子,买顶“福尔摩斯”款小礼帽
【一条街道,一串记忆】
爱丁堡很值得一游,因为那里有太多的历史沧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过的每一座古老建筑,仿佛里面都有一个神秘的故事和传说
这里的街道,见证了这个国家曾经的荣耀,王室的兴衰,宗教的变迁,疾病的恐怖
......
时间的流转,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都变成了过眼云烟,唯有坚实的青石板路还忆得起当年的马蹄声声
喜欢在这样的街道漫步,无须到处寻觅就可尽览一地精髓
简单而不简约,一条街道,一城风光,一部历史,一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