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崇州“罨画池”

(2020-04-30 08:57:31)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分类: 川渝纪行

    罨画池是国内少数几处保存至今的唐、宋衙署园林之一,也是国内所独有的集园林、祠堂(陆游祠)、文庙(孔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关于“陆游祠”和“崇州文庙”本博客另有专文介绍。

    罨画池位于成DU市下辖的崇州市(古称:蜀州)市中心,始建于唐朝,初名“东亭” (又称为东阁),是一座衙署园林。蜀州风气“尚侈好文,俗好歌舞”,东亭也逐渐演变为蜀州地方官吏们待客、游赏的衙署园林。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冬,时任蜀州刺史的诗人裴迪邀杜甫一同在东亭送客,杜甫写下的《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一诗,是证明东亭具有园林性质的最早记载,(杜甫原诗请看本文【附录一】)。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年-1048年),赵抃(字阅道)入蜀,任江原知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造园活动。赵抃在兴修水利以引水灌溉农田时,顺便将水引入郡圃并开凿湖池蓄水,作为起居、观游之用。园内此时已有“囿亭”、“东轩”等建筑,赵抃还将开凿湖池时所挖出的土石在池中堆成人工岛。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赵抃作《蜀杨瑜邀游罨画池》,诗中有“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两句,不仅首次提到“罨画池”( 罨画,意为彩色的画)之名,而且也指出,罨画池得名于园中的缤纷花木,其景色以梅花和菱花烟柳为胜。(全诗见本文【附录二】)

    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罨画池建筑损毁严重。清康熙年间开始重建崇庆州文庙建筑群,并在罨画池南岸土台之上重建尊经阁。自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起,罨画池园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与拓建,一直持续到光绪年间,罨画亭、琴鹤堂等建筑都建于此时。 

    公元1916年,罨画池被辟为公园。1955年,罨画池被更名为人民公园,1960年代,罨画池东北角新增建了一组兼有船埠功能的亭、廊、榭。1974年,罨画池东北角增建听诗观画亭与池北半亭,并在尊经阁西南增建了比邻廊。1981年,人民公园复更名为罨画池。1982年,对二贤祠进行修复,并将其改为了陆游祠。2008年起,崇州市对罨画池及其周边进行整体打造,对罨画池水环境进行整治,同时保护周边特色民居,并对周边临街建筑进行风貌整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本文为介绍“罨画池公园”的第一部分:园林部分。第二部分为《罨画池·陆游祠》,第三部分:《崇州文庙》

     下图、崇州罨画池公园北门外

成都:崇州“罨画池”下图、罨画池公园北门

      中柱对联:池結芳鄰文聖詩家同一脈   画開勝景閣梅亭柏共千秋     

      边柱对联:天府度重关迢递音书从来海内存知己    名园邻聖域参差祠庙每到池边仰古贤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下图、罨画池 入口处的红灯笼照壁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池碑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听诗观画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听诗观画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陆游诗:《书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鬃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陆游诗:《池上晚雨》

      乌纱白葛一枝筇,罨画池边溯晚风。云叶初生高树外,雨声已到乱荷中。

      凭阑顿觉氛埃远,回首方知暑毒空。阅世万端惟小忍,何人更事似衰翁。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罨画亭

                          右侧边柱上联:千里蜀山情墜罨畫

                          中柱上联:地占芳菲千載難窮名士筆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陆游诗:《偶过浣花感旧游戏作》

            正月锦江春水生,花枝缺处小舟横。闲倚胡床吹玉笛,东风十里断肠声。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左侧边柱下联:一池春水夢回沈園

           中柱下联:池開罨畫一壺可醉碧波天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尊经阁内景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尊经阁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木樨轩,对联:

      勝境足盤桓左孔廟又陸祠裴杜趙宦跡紛陳儘流連憶昔撫今應發豪情思建樹

      名園真佳麗前芳池後花圃詩書畫鴻篇羅列慿欣賞從朝到晚莫將壯志付蹉跎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比邻廊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雲萃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金弹子树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暗香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暗香亭

      罨畫訪遺蹤問亭旁秋水原是花開二度    詩翁留勝跡聆檻外琴聲豈才雪弄三翻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比邻廊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暗香亭内景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木刻“梅花图”

      陆游诗:判为梅花倒玉卮,故山幽梦忆疏篱。写真妙绝横窗影,彻骨清寒蘸水枝。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比邻廊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帋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陆游诗:《南窗睡起》

             夢中忘卻在天涯,一似當年錦裏時。狂倚寶箏歌白紵,醉移銀燭寫烏絲。

             酒來郫縣香初壓,花送彭州露尚滋。起坐南窗成絕歎,玉樓乾鵲誤歸期。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匾额:风送花香入酒卮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匾额:风送花香入酒卮 简介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院内的“四相堂”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院内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院后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院后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院内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门外的盆景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琴鹤堂    对联: 鹤鸣人影瘦   琴韵剑光寒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门外的盆景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风送花香入酒卮”门外的盆景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瞑琴待鹤之轩  简介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瞑琴待鹤之轩对面的假山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假山和“野趣”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瞑琴待鹤之轩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瞑琴待鹤之轩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半潭秋水一房山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对面的“水面風來菡萏香”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瞑琴待鹤之轩对面的假山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匾额:水面風來菡萏香

            对联:是處登臨有風月    略?蹤跡到波瀾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匾额:问槑山馆

      对联:蘭槳輕搖鮫人囈語          花魂淺唱素月牽衣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野趣”亭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回望“瞑琴待鹤之轩”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半潭秋水一房山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野趣”亭   对联:亭頭細雨垂纖手    水面迴風聚落花

成都:崇州“罨画池”

下图、  对联:幾樹海棠開聖域    三條蹊徑入亭林

       从这座门过去,就是“罨画池公园”的南半部分:崇州文庙,本博客另有专文介绍。

成都:崇州“罨画池”

附录一:

               唐 杜甫:《和裴迪登临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附录二:

                  宋 赵抃  《蜀杨瑜邀游罨画池》

           占胜芳菲地,标名罨画池。水光菱在鉴,岸色锦舒帷。

           风碎花千动,烟团柳四垂。巧才吟不尽,精笔写徒为。

            照影摇歌榭,分香上酒卮。主人邀客赏,和气与春期。

 

        请看续集:《罨画池-陆游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