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是网络课程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基础,它是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课程理论博士导师小威廉姆.E.多尔在93年提出的。
后现代课程观是多元的课程观,它所关注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个人发展;对课程本身来说,不仅是只关注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而是注重理解课程在文化、历史、政治、生态平衡、美学等方面对人类状况、社会结构、生态领域的影响。
多尔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John
Dewey)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多尔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建构主义的课程是透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是那种预先设定的课程。作为一种模体,它自然没有起点和终点,但它有界限,有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随之意义也就越加深化。多尔认为后现代的课程应该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不确定的但却有界限的课程,一种探索并不断扩展的网络所构成的课程,即4R课程(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
多尔新课程观核心是过程思想和复杂性理论。他认为,我们需要将科学(Science)的理性与逻辑、故事(Story)的想象力与文化、精神(Spirit)的感受与创造性结合起来(即3S),我们需要探索并尊重彼此的思想与存在感.....
我觉得正是由于后现代课程观是在多个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所以其本身就具备了一种“多元性”,把这么多的理论囊括在一起 ,本身就是一种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而这种多元性正好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不确定性相符合。二者相辅相成,只要善加利用就可以形成一种符合人的认知与思维习惯的新的课程学习方式。
同时也正是因为理论本身的“多元性”和网络的“不确定性”也就像度的增加了课程设计的难度,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我们所依存的是一种统一的模式, 但是在这种课程观下,已经不可能存在一种统一的模式,所以也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与创作必须能够与多元性相适应。譬如说,以前我们可以有一本专门的教材,统一学习,而在县的课程观下,我们必须考虑所以的可能性,尽可能的多元化(无论是教学内容,学习材料,教学方法等等)。
要想做到发散性,能够尽可能的多元化,就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不只是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当中来。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分析,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需求与思维特征。
归根到底,无论是哪一种课程观最主要的仍然是学习者的分析,无论其方式如何变化,其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