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在年轻的时候,很爱看京戏,交了不少京剧界的朋友,从程砚秋、李少春到言慧珠、关肃霜……我还特别爱看没出科的戏校学生们的演出,那些小大人儿在台上非常严肃地扮演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各色人等,我总在猜测:他们理解他们扮演的人物和唱词吗?妙趣横生的《双下山》,一僧一尼,都不超过14岁,他们懂得一背一负的情愫吗?一个16岁的姚期在听到姚刚压死了国丈,无限惊骇之后唱出的那段著名的唱腔,沉郁苍凉,他理解这段唱所反映出的复杂心情吗?特别是当我看过某一届学生实习演出《白蛇传》之后,这种猜测就更急切了。得失许仙而“柔肠寸断”的白娘子被一位小演员的唱、做、念、打表演得情真意切。舟中借伞时的千种柔情,断桥上的爱恨交织,金山寺前的悲愤和大无畏的搏斗,法海金钵下的绝望和挣扎……深深地打动了我。为此,我问过他们的导师、著名京剧演员、杰出的戏曲教育家王瑶卿先生。他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