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十九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正。
-- 砚池堂本《老子》第十九章(56)
【释要】
河上公称此章为"元德章"。元德,平息争辩,同心同德也。老子在此章是教导统治者要挫锐解纷,和光同尘,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通解】
知道如何治理国家的人不滥施政令,滥施政令的人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塞住欲念的孔穴,将浮华不实之事拒之门外。大处求其和,小处求其同。钝挫锋芒,消解纷争,这就是玄同。达到"玄同"境界的统治者,对子民没有亲疏、利害、贵贱的区别。因此可以作为天下的首领。
【消逝的字符】
今本《老子》第56章文字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与我们校订后的文字相较,今本《老子》本章里消失、变化的字符语汇主要有:一、帛书本"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的弗字改成了不字。二、"和其光,同其尘"与"挫其锐,解其纷",在今本前后倒了过来。三、 "故为天下贵",与前文"不可得而贵"重复。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今本此句改为了"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以"不"替代了"弗",造成了语义的变迁。"弗"固然有"不"之涵义,但还含有不敢、不擅自等意蕴。知,在此并不假借为"智",而是知道、了解之意。
凤凰卫视的时事评论员阮次山爱说"为政者不多言",与老子此言大义相近。清嘉庆时,云贵总督赵慎畛撰有一联:"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故笔者将此句经文通解为:知道如何治理国家的人不滥施政令,滥施政令的人不知道如何治理国家。
"和其光,同其尘"。
这六个字,难倒天下读书人。王弼注:"和光而不污其体,同尘不渝其真。" 意为收敛缓和自己的光芒以齐同尘俗,但不改变本真。后世以"和光同尘"指随俗而处,不露锋芒。也比喻同流合污。《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嵇叔夜排俗取祸,岂和光同尘之流也?"
上海作家、学者沈善增认为,现在对"和其光,同其尘"的通常的译解是,"涵蓄着光耀,混同着诟尘"(任继愈《老子新解》),"含敛光耀,混同尘世"(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因为把"和"解释为"涵蓄"、"含敛"有增词释经之嫌。他在《还吾老子》里,将"和其光,同其尘"译为"和合它们的光彩,也共同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在《老子走近青年》里又提出了一种解释:"'和其光,同其尘',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共享光荣,分担艰难',同甘共苦。"在近年读了《礼记·乐记》后,他又提出了第三种新解:"光"是"天"的构成要素,也可以看成"天"的代称;"尘"是"地"的构成要素,也可以看成"地"的代称。所以,"和其光"就是"和其天(性)","同其尘"就是"同其地(情)"。
沈先生的不懈探索精神值得嘉许和学习。不过,笔者有不同见解。解这六个字的关键,在于怎么解"和"与"同"、"光"与"尘"?
《论语·子路》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与同是春秋时代的两个常用术语,和是和谐,同是相同、统一。
关于"光"与"尘",是否为天与地?《周易·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享。" 《周易·需》:"需,有孚。光享贞吉,利涉大川。"从这里我们可知:一、光大银行的命名原来出自《周易》;二、"光之为言犹大也。"尘,微尘。佛经里常说微尘大千。一微尘能容纳一切法界、众生,微尘里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中见大千,刹那间见终古(《金刚经》教义)。南朝理佛诗人谢灵运曰,"散则为微尘,合则成世界"。据此,笔者认为,"光"与"尘",实为"大"与"小"。
【砚池堂夜话】
白居易绝句误读老子
南怀瑾的《老子他说》一书中"老子吃瘪"一节,讲到唐代的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是严格地批判老子的,而且用老子的手打老子的嘴巴。他用二十八个字批判道:"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
南怀瑾指出,老子《道德经》中说,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言者不知知者默"这话意识老子自己说的,白居易说,老子既然如此说,那他本身自然是智慧很高了,可是他为什么自己还是写了那么多个字呢?南怀瑾认为,世界上打老子耳光打得最好的,是白居易这首诗,纵然老子当时尚在,亲耳亲见,也只当充耳不闻,哈哈一笑,无所反驳了。
不过,依笔者浅见,南怀瑾此言也就是一玩笑话,当不得真。根据我们前面【消逝的字符】中对"知者弗言,言者弗知"一句的讲析,我们可知,白居易在这首绝句中对老子经文,有两大误解:其一、将此处的"知"误读为通"智",智慧;其二,不知今本中的"不"字非老子原文,老子原文为"弗"。因此,在帛书《老子》不出的这一千多年里,白居易拿着错误的文本诘问老子的事几成了"铁案",还被今日的南怀瑾拿来打趣,你说老子冤不冤?
不过,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讲的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引的另一首读老子的七律也还是很有意思的。南怀瑾说,白居易的一生,学问好,名气大,官位亦很高,留名后世,没有人能够和他比的,而他常想从政治舞台上退出来,悠游林下,不像苏东坡,曾经吃了很多苦。白居易享了一辈子福,临老还享福,就因为他学道,这从他一首读《老子》后的七律可以知道。原诗是: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地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他说,人生的遭遇,成功与失败,吉凶祸福,都有它的原因,真有智慧的人,要知道它的原因,不需要烦恼,不需要忧愁。
项联两句,引用了庄子"覆虚舟"的典故,他说,我们只看到世上富贵人家多财润饰华丽的房屋,仍会被大火烧毁。却从未见到空船在水上被风浪吞没的,装了东西的船,遇到风浪才会沉没,而且装得愈重,沉没的危险愈大。虚舟本来就是空的,纵会翻覆,亦仍浮在水面,这是说人的修养,应该无所求,无所得,愈空虚愈好。孟子说:"富润屋,德润身。"
腹联两句更指出,人世间"名"与"利"两件事不宜贪求以免招灾祸。可是现代青年,都在那里拓展自己的"知名度"。要知道,"名"是社会的公器,孟子亦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天爵"就是名气。仔细研究起来,不管任何一种名,如果太高了,不符实际,对于此人的人生与福祉,就会发生非常大的障碍,如"誉满天下,谤亦随之",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大家都知道汉高祖名字叫刘邦,而著名的汉代"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叫刘恒,汉景帝叫刘启,知道的人就少了。可见"名"也者,也只是一时的空事而已。
说到利,最具代表性,普遍为人所求的,当然是钱,人人都想发财,钱愈多愈好。除非在生命垂危时,宁可减少自己的财富,以挽救生命使之延续,可是当生命救回来了,寿命可以延长了,却又会贪财舍命,所谓"人为财死"。白居易说"利是身灾"。人的钱多了,烦恼更大,钱与烦恼,如形之与影,且大小成正比。清代的有名学者赵翼诗说:"美人绝色原妖物,乱世多财是祸胎。"他所指的"美人" 不一定指女性,世间也有美男子。古人又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这些都是有了很多的钱后,在生活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有钱的人家,全家都吃得饱,穿得暖,锦衣玉食;可是,旁边就有千户人家,歪着眼睛在看你,眼神中包含了羡慕、嫉妒、怨尤、鄙夷,乃至于愤恨,这是人类的习性。犹记得几十年前,汽车刚传入中国不久,在泥路上疾驰,坐车的人颇为得意,可是弄得路上尘土飞扬,雨天更是泥浆四溅,靠近的行人被溅得满身污泥。这一来连在旁看见的人,都侧目而视,心里则诅咒着最脏、最恶毒的话。
所以,白居易这首诗的结尾语说:"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世界上谁不好名贪利?佛教劝人们绝对放弃名利,这是做不到的。老子就不然,他只是教人"少私寡欲",少一点就好了。所以白居易说,名利像匏一样,实在好吃,叫人绝对不要吃是做不到的,但是吃了以后,很有可能会拉肚子的。深懂了黄老之道,那就是"大都食足早宜休",不要吃得过分了,这就是老子之道在个人修养上的基本原则。
>>>超级大链接>>>
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
(汉·河上公)
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史记·儒林列传》)
夫以道用兵,则知者必不言其机也,言者必不知其要也。故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者,兵之深机也;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者,兵之至要也。并不可得而言也,是以谓之元同。故圣人之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非天下之所敌也。然而不敢轻天下之敌,是以远近者不可得而亲疏,惠怨者不可得而利害,等夷者不可得而贵贱,故为天下之所贵重也。
(唐·王真)
道无问,问无应,知道者默而识之,无所事言。
(宋徽宗赵佶)
知者不言,谓君子能行道也,何哉?以其事物未至无可应者,虽知也不妄言。其不知大道之徒,平昔略不曾涉历诸事,与人相处终日,喃喃云知,自以为辩,及其临事,不能也。此小人学道未达是也。又塞、闭、挫、解、和、同,此六字,前三字言不张声势,后三字言谦下也。所以谓之玄同,言此几事皆属玄也。
(明太祖朱元璋)
大道无声无臭、不可言说,言说必落于迹象,不是明白道的。明白道的,黜聪明,堕智虑,内不起分别相,外语人混同,何用高谈阔论,又何用争辩不休。
(民国·江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