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与学生共成长
(2013-08-04 09:58:51)分类: NOIP资讯 |
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与学生共成长
成都市大弯中学 李植武
摘要:在当地我校只能算二流学校,师资和生源都不如一流学校,该文讲述了在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和学生共同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关键词: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成长
一、初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惨烈收场。
成都七中高96级学生王小川(现任搜狐高级技术经理),1996年8月他作为中国队的选手赴匈牙利参加第八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并以优异成绩荣获金牌(成绩位居56个国家和地区的222名选手中第二)。为我国、为四川争得了荣誉。指导教师是七中张瑞琪教师。这个消息对于刚毕业三年,对计算机感兴趣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同样的是老师,她能辅导学生,我想我也能吧。
于是,我组织了几名学生进行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当时有两名学生让我记忆犹深:陈绍宇和黄娟。这两名学生对信息学竞赛挺感兴趣的,不顾班主任和家长的反对,参加竞赛培训。这时我才发现,虽然我编写过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程序,但这些程序只需要基本的语句就可以了,而竞赛对我来说是一个新东西,可以这样说当时连“递归”都不理解,当时没有网络,没有老师指点我这个“青毛兔”,做起竞赛题来,就是一个字,“难”,所以在参加1997年的比赛成绩相当惨烈,复赛成绩0分。
这种的结果,让我失去了斗志、失去了自信,可以说是夭折了,甚至我这样认为:我不能也不可能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
二、省教科所举办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练员培训,学会了递归和搜索,点然了希望。
2000年,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主讲教师有川大一位老教授、七中教师张君亮、李大国。
记得最清楚的,川大的老教授用非递归算法讲了经典问题《八皇后》,他这一讲,非递归算法,理解起来,头绪太多,让许多老师真的觉得,奥赛确实难,不是一般人能够胜任的。也许大学教授要显示他们的能耐吧。
还好有中学教师张君亮、李大国,他(她)们,讲解的要浅显得多,递归、搜索都不是那么难了。
最后,真的要感谢七中张君亮、李大国主编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材(二) 《算法设计》。应该就是这本教材,把我引领我进入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培训的领域。
三、我与赖景愚同学一起学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内容,取得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区二等奖,激励了我和学生的斗志。
2002年,也就是赖景愚同学与我并肩作战。他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郑启华编著《PASCAL程序设计》所有习题做了一遍。这为他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语言基础。由于心里没有底,这一年的信息学奥赛分区联赛,没有组织他参加。
学校对竞赛支持力度还不够,也只有奉献了,没有一分报酬。
2003年,每周日上午,他做题,我从网上查阅竞赛资料,消化整理,让他学习。最后,他到同济大学ACM网站上,去做题。这一年,就这样到年底了,“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溜一下”了。于是报名参加11月份的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
当时,学校还派了一辆小车,送赖景愚和我去参加比赛,由于第一次参加信息学比赛,坐在这样一辆有份量的小车上,真的不是滋味,要是又是0分,真的是无颜见江东父老了。
2003年的竞赛题太难,提高组和普及组全国分数线均为70分,而赖景愚同学考了50分,获得了全国联赛四川赛区二等奖。
虽然只是一个普及组二等奖,也许现在看来,真是不值一提,但在当时,我和学生对信息学奥赛还不是太了解的情况下,对学生和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心中在想:我还是能够辅导出学生来!
于是当年参加了四川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省组委会,聘请了全国知名的湖南教练向期中、上海控江中学王建德,给我们讲课。通过上课才发现,要成为一个信息学竞赛的辅导老师和一个好的OIER,还要很多东西要做:(1)学习搜索、贪心、分治、递推、动态规划、递归、图论、数论以及很多大学里面的知识;(2)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提升。
在有成都七中、成都四中、绵阳南山中学、绵阳中学等我省信息学竞赛强校的学生参与下,我校学生赖景愚同学取得了较好成绩,排名22。
结果不理想,但又让我和学生知道了冬令营的作用:(1)辅导教师和学生提高水平;(2)选拔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四川集训队队员。
四、2004年,学生在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增加了学生和我的自信。
在此,要感谢成都四中的文仲友老师。他向我推荐了由全国知名教练朱全民、向期中、曹利国编著奥赛经典《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教程——基础篇》,该教材在现在看来不是很全面,甚至上面还有错误,但对我来说也是如获至宝。
学生和我都用这个教材,该教材上的许多内容,我以前没有涉猎过,要给学生讲。不知道是多少个深夜,其他教师已经休息,我得把这些内容“啃”掉,书上的算法要看懂,例题的程序要调试通过,才可能去给学生讲解。
有些算法要总结成框架,学生理解了以后,只需要向里填写内容。这样学生不容易出错,对于这一点,我要感谢成都七中张君亮老师,是她教我的哟。
讲解算法,学生还是较容易理解,但写完程序,调试是一个难点。不知有多少个星期天下午,和学生一起调试程序,都到了上晚自己的时间。
也就是这些付出,学生才出了较好的成绩。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提高组赖景同学获全国二等奖,普及组有三位同学获二等奖(庄大川、吴之聪、钟浩辉)、一位获三等奖(何新骥)。
五、2005年何新骥同学获普及组四川赛区第一名,赖景愚同学转学绵阳中学——悲喜交加。
喜:在2005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中,所辅导的学生,有三个同学获普及组一等奖(当年我校没有人参加提高组),他们是何新骥、庄大川、吴之聪,其中何新骥同学以330分与成都七中育才中学李欣彤并列全省第一。
终于,我和学生都有了自信:虽然我们学校没有成都七中、成都四中、绵阳南山、绵阳中学那么有名气,但我们同样能辅导出和他们一样出色的学生。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并不比他们差!
六、2006年,终于有了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联赛提高组一等奖——0的突破。
由于辅导教师只有我一个人,有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而且初中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我都按高中的学生水平进行辅导。
我有了自信心,于是组建了高中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辅导小组,班主任也很支持,时间上比以前有所保障,除了星期天下午外,还提供了一个晚自习时间辅导。
我让所有学生均参加2006年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提高组的比赛,何新骥同学获一等奖、陈超获二等奖、廖孜、熊婕、钟浩辉获三等奖,其中何新骥同学在高一年组的学生中排名第四。
终于,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中提高组有了1个一等奖。0的突破,好的开端!
七、2007年,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1个一等奖、3个同学达全国分数线,惨痛!
年初,何新骥同学参加四川省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冬令营,选省集训队比赛中失利。一试成绩考得非常糟,二试成绩还可以。
总结原因:参加这样的大赛没有经验,要让学生在大赛中积累经验。就当今年是练手吧。
在2007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分区联赛中提高组何新骥又获一等奖,普及组黄思齐获一等奖。
可是提高组中周国建、廖孜、熊竞三位同学170分,全国的分数线140,而四川分数线190分,……,简真是惨不忍睹哟,我和学生的付出,难道还少了吗?
一打听,才知道,其它学校在联赛前一个月停课辅导学生,果然是一分付出一分收获。
我也愿意那样付出,但我们的现状不充许,其实搞奥赛的初衷也不是这样呀。
八、2008年,学生冲进省队,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2月,何新骥同学又去参加四川省信息学冬令营,终于以第七名,进入了四川NOI2008省集训队。省科协何亚菲部长在颁发证书时说:“大弯中学冲进了省集训队!”。当时我和学生何新骥是感到无比的自豪。
而省队只选5名,还得向前冲哟!才能进入省队呢。
每周一、三、五晚自习,单独辅导。选省队的题目,真是难呀,有时一个题半个月也做不出来呀,借助网络的优势,请教全国知名的教练朱全民、刘汝佳、张君亮,同时还得请教全国的金牌选手OIER。请教他们,他们有时间才可能回答你的问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和何新骥同学共同学习了平衡二叉树、线段树、并查集、状态压缩的动态规划、凸包等算法,提高了我和学生的水平。
USACO网站,VIJOS是我们常去的网站。上面的题目,要一个一个的去完成。
学生和我,经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这么辛苦,甚至想放弃了,又想到了5月初再考试一次,决定能否进入省队,再坚持一下吧。
天有不测风云,或者好事多磨吧,5·12大地震,震动了省选的时间,推迟到了7月,又多了漫长的两个月。这两个月还是得好好辅导和学习呀,不进则退哟。
在7月的省选中,何新骥同学取得了第三名,综合冬令营成绩排名第四,进入了四川NOI2008省队。
这是我和学生梦寐以求的呀,不过很快清醒过来吧!
接下来是面对全国的比赛哟。
加紧辅导吧。
做历届全国比赛的题目,唉,还是难呀!但也得坚持吧,是代表四川参赛呢。
在这里要感谢张君亮老师,关于全国比赛的情况,我都是从她那里咨询到的。
7月28日,我和何新骥同学与省队的其它选手和教练一同到浙江绍兴一中参加全国比赛,最后取得了铜牌。
11月份,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提高组有两位同学获一等奖:何新骥(330分,全国并列第四名)、邱晨曦。
2008年,信息学竞赛取得的成绩是成都市大弯中学学科奥赛的最好成绩,是历史性的突破。
2010年,我校学生邱晨曦保送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廖孜保送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专业。
我和我的学生相信,这不是句号,只是一个感叹号。我们会志存高远。
作者简介:
李植武:中学高级教师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