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支架学讲故事

分类: 论文发表 |
——以统编教材第四册《小毛虫》一课为例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 杨征燕
【摘要】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故事,听了许多,可是真正会讲的人并不多。学会讲故事是一种语文能力,这种能力使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与人沟通,更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因此,讲故事既是一种语文能力,更是一种生活能力。
“支架式教学”是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提出的,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者应该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通过搭建“支架”帮助学生逐渐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字】
搭支架 讲故事
【正文】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单元是四篇童话故事,单元教学重点是教学学生讲故事:第一篇《大象的耳朵》要求借助大象的话讲述故事大致内容;第二篇《蜘蛛开店》要求借助示意图讲故事;《青蛙卖泥塘》根据青蛙做的事演故事。因此,老师上《小毛虫》,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位为:梳理故事内容,厘清故事顺序,搭建讲故事的支架,运用“抓词句,想画面”的方法,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支架一:复习回顾
教学一开始应考虑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和学习的兴趣,不宜设计难度较大的讲故事环节。基于以上考虑,在第二课时开始时,老师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毛虫》这个童话故事,故事中小毛虫最后变成了什么?(板贴:小毛虫和蝴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问“在小毛虫变成蝴蝶之前,它编织了什么?(板贴:茧屋)好,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简单讲一讲故事的大概内容呢?(概括)”一连三个问题,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即引导学生复习回顾了第一课时所学,又让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也有机会来练习简要概括故事内容,为后面的学讲故事做了强有力的铺垫。
支架二:巧用插图
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尤其是低年级课文中配有很多直观鲜活,富有儿童气息的的插图,这些插图一方面与文质兼美的课文相辅相成,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挖掘好课文插图来讲故事,既符合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又为学生更好地讲故事提供了“扶手”。
本课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是小毛虫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生机勃勃的昆虫世界的画面,小毛虫可怜、笨拙的身影与大大小小生机勃勃的昆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幅插图画的是小毛虫在尽心竭力编织好的茧屋里耐心等待;第三幅插图是小毛虫化茧成蝶,翩然而起的画面,与第一幅插图比较起来,又形成了较大的视觉冲击。
在教学中,首先出示第一和第三幅插图,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对比的基础上结合插图尝试说一说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这时候学生的讲师十分生动的,他们把第一课时所了解的课文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大胆地讲开了,有的说:“小毛虫一开始趴在叶子上,看上去很可怜,不会飞,不会唱,不会跳,连爬行都是那么费劲,后来它从茧子里出来了,有了一对灵巧的翅膀,能在空中翩翩起舞了。”有的说:“小毛虫之前看上去很可怜很笨拙,只能看着其他昆虫又是唱,又是跳的,后来却变得特别好看,还能在空中自由地飞舞了......”有了插图,学生讲起来既有兴趣,又有条理。
支架三:借助词句
支架四:融入体会
这个环节可以用任务驱动式学习。这个时候,虽然黑板上有提示,但这些提示太过笼统和抽象,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讲故事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考虑到讲故事的个性化,教者将前面环节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补充在示意图相应的位置,给学生的讲提供了相应的“台阶”,也在学生的心理上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
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关键词句。给全体学生准备一张书后的示意图,让孩子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把认为重要的词语补充到示意图中。
第二步:根据自己补充的示意图,尝试用自己的话完整讲一讲故事。
第三步:在讲故事地基础上,说说你在读故事地过程中懂得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参考文献】
[1]马林莉.《语文写作教学论:支架式教学模式引导下的语文写作教学研究》[J]吉林出版集团
[2]李卫东.基于学生视角改进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8)
[3]赵阳.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广州大学,2011.
[4]李金云,李胜利.指向核心素养的美国阅读教学新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