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崖密室神秘古崖居主人原来是“东北小矮人”(分享来源—网络)

(2020-04-01 11:40:28)
标签:

文化

                                      山崖密室神秘古崖居主人原来是“东北小矮人”(分享来源—网络)
                                                                    百余间山崖密室

 

    在北京的延庆县,八达岭长城的北面,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一般人们管它叫做军都山。实际上,过去它一直叫北山。因为地处大山深处,所以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传说。但是在这众多的传说当中,有一个洞沟的故事却特别引人注意。据说,要是沿着山沟往里走,走上一阵子,就会看到一个衙门,这个衙门有很多很多的房子,可从来没有人住过,因为它是一个鬼衙门。这个洞沟的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所谓的鬼衙门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1984年,负责文物调查工作的延庆县文物管理所人员走访北山周围的村子时,第一次听老人们说起了洞沟。就在身边的北山里头,会隐藏着什么秘密呢?研究人员在村民的带领下进山一探究竟,果然在山崖上,发现了规模庞大、整整齐齐的一排排洞室,看样子像是用来居住的屋子。从勘察结果来看,洞室分布在两座山崖上,一共有140多间,样式很丰富———有单间,有里外套间,甚至还有上下相通的复式结构。原本遮挡在前面的山体不知在哪年哪月坍塌了,露出了这些石屋。什么人会在这里造屋子?目的又是什么?

    在历史文献中,没有任何与这些石屋相关的记载。石屋里几乎什么也没留下,墙壁上只有凿痕,没有文字或图画;屋子里空荡荡的,门窗也都成了一个个空洞。考古人员就像是面对着一座空城,一切与原来主人相关的证据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据测量发现,石屋高度普遍偏低,难道这里曾经生活着一群小矮人?

    2006年初春,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带着学生来考察这片建筑,这里已经有了新的名字叫古崖居。测量发现,几乎所有的房间高度,基本都在1.7米到1.8米之间,在今天来看普遍偏低。古崖居层高这么矮,会不会在这里面生活的是一群小矮人呢?在山体中开凿这么多石屋,究竟是不是为了居住?

    古崖居里所剩的物品很少,和人之间能够产生关系的就只剩下一个火炕。专家在研究屋内现存的火炕遗迹后发现,很快古崖石屋火炕的长度很不一致:有1米多的,也有2.4米的;但是,大多数的宽度都在1.6米左右。中国北方火炕的宽度往往能够反映出使用者的身高。由居室的高度与火炕的宽度可以推测:古崖居的主人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

    有考古证据表明,火炕起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最早的记录出现在以前六百年前。石屋的建造者会不会来自东北?他们在这里安家又是为了什么?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使用铁质工具,古人如何能把一整座石头山开凿成一幢大楼

    另外,专家还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崖居的房间都是坐东向西,这很不合常理。古崖居的建造者,深处北方这样一个比较冷的环境之下,他们居然舍弃了阳坡,而把房子盖在了背阴处,的确让人很难理解。
                     山崖密室神秘古崖居主人原来是“东北小矮人”(分享来源—网络)
                                                                   延庆大山深处
   在测量火炕的同时,又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火炕的分布不平均,前山与后山差别很大。前山洞穴面积比较大,很多都没有火炕,而后山火炕、马圈都比较齐全。不难发现,前防御、后生活,分工明确。不仅如此,程金龙曾经发现:传说的衙门真的存在,它就隐藏在前后山之间。前山和后山之间有一个被称为官堂子的地方,意思就是当官的开会的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类似集会、祭祀的地方。最不可思议的是,古崖居整个山体都是花岗岩石结构,古人如何能把这一整座石头山开凿成一幢大楼?在屋内墙壁上可以看见一道道刻痕,专家们疑惑,使用古代的铁质工具,能完成这样的工程吗?

    随后,专家做了一个大胆的试验:找来有着四十多年开石经验的石匠,完全用铁质工具,在山体上试着开凿一间同样的石屋。希望用最直白的事实验证铁器的效力。

    两个石匠在干了两天后打出了一个石门的轮廓。这足以验证一点:仅凭借简单的铁质工具,改造花岗岩的山体并非没有可能。只是开凿的过程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专家估算,这里的总开凿量有三千立方米到四千立方米,起码需要一百人,不间断地开凿五年,才能把山体变成现在的壮观洞室群。可是这神秘的建造者到底是谁呢?建造者周密规划打造了一个家,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建造者在石屋中没有留下更多线索,但此时却有新的发现,古崖居周围形式相同的石屋远不止古崖居一处。在北山一带,这样的石屋至少还有七八处。不过,它们的规模都要小,有的几间,有的几十间。室内同样也没有遗留的物证。如此大面积的分布,意味着古崖居的建造者人数众多,在规模上足以构成一个部族,一个神秘的部族。

    新发现在中国在史料中找到线索。吸引了研究员的视线:这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曾经强大民族——奚族,唐朝晚期曾出没在妫州的北山附近,而妫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延庆一带。

    奚族后来背叛了契丹,集体迁往现在的延庆北山一带,曾在山中居住,但没人知道确切的位置。可是奚族以游猎为生,理应对帐篷更熟悉,他们能造出这样完整的方形石屋吗?王玲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奚族的居住模式有过相当大的改变,很可能把汉族的房屋形式,加以创造性的发挥,这样在山地上凿成了像屋子一样的东西。

    住在这片山崖上的人们,曾在石屋里烧火做饭,在下面的马厩喂饱牲畜,到官堂子举行祭祀……可是,既然周密规划、投入心血打造了一个家,这些人为什么又抛下它,消失得无影无踪?

    如果说这里是奚族人的家,那么,历史文献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一条线索:奚人在北山生活了大约三十年,之后被契丹发现,强行遣返东北故乡。斯人已去,空留下一片设计巧妙的石屋,让后人去猜想。时光荏苒,某一天表层山体的坍塌,露出了山崖石屋这一奇观。


 

www.s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