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庆假期的第一天,选择了丽水缙云的古方山作为徒步目的地,古方山是北雁一直想去的地方,上次去的时候因为坦五线修路没有去成,一直在寻找机会完成这个愿望。本来计划借此机会徒步缙云12座千米高峰的,考虑到路况不熟,加上交通问题,于是选择古方天桥、古方塘水库、古方山尖、山铁岭、上坪村这条经典的徒步线路,如果时间充裕再去探路海拔1374米的缙云第四高峰麦磨岩尖。
古方山在缙云县城东南22公里。以山顶有池塘名古方塘[三国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建]而得名。属括苍山脉,山体由凝灰岩、花岗岩构成。山中主要是花岗岩,地质上属白垩纪的侵入岩。它由炽热的火山岩浆沿裂缝侵入,在近地表的情况下,冷却而形成。经过一亿多年的大自然水流冲刷,形成了类似黄山、华山、庐山的雄奇景色。古方山山地范围约30平方公里,海拔1216米,上部为灌木、草类;中下部是林地。
古方天桥又称古方胜利渡槽,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竣工于1974年9月,位于浙江省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的布袋岙,南北相接长为220米、高为28.7米,是闻名全省的渡槽。据说这样的石拱天桥在浙江省是不多见的。修建渡槽全部用石头,全部是人工修建的,没有使用任何机械设备。建设用的石头是从古方山脚采来的花岗岩石,师傅来自温州及上宕村的村民。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通水的,是将古方塘水库的水通过这天桥从南边引到北边,灌溉当地村民的农田,造福当地百姓。同时天桥所在地也是瓯江流域与永安溪流域的分水岭。
古方塘水库位于缙云县胡源乡上宕村和上坪村附近的古方山顶上,海拔近1100米左右,是瓯江流域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瓯江上游主要支流盘溪的主要发源地,古代瓯江治理最早始于三国吴赤乌二年,在好溪上游建古方塘,至今已有1766年历史,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八月十五日重修,有古石碑记载立于塘边。旧古方塘坝高约18米,长26米,蓄水量为10万立方米。1970年重修后,现为坝高38米,长130米,库容为128万立方米。主要灌溉上宕村、上坪村、蛟坑村和胡村村等胡源乡的大半个乡,古方山脚建有水力发电站一座,充分发挥了发电灌溉的综合作用。
麦磨岩尖位于丽水缙云大洋镇后村,海拔1374米,是缙云第四高峰。麦磨岩尖是楠溪江支流小楠溪的源头,也是永安溪支流柿坑的源头,是缙云12座千米高峰穿越线路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
为了避开国庆车流,一大早出发,经台金高速仙居横溪下,经35省道、平黄线在缙云舒洪转坦五线,过蛟坑村后转入通往上坪的公路,观赏了路边的三叠瀑后穿过上坪村到达上宕村附近停好车后,先去游览古方天桥,然后沿着古方山电站边上的古道一路上行到达山上海拔1100左右的古方塘水库。游览了水库风光后登上海拔1217米的古方山尖。然后经山铁岭古道下到海拔470米的上坪村。由于中午天气炎热,就在蛟坑村溪潭中休息了一会,然后经过坦五线路边的叠箱岩、大洋水库、大洋镇到达鸟下岭头,停好车后去探路缙云第四高峰海拔1374米的麦磨岩尖。沿着杂草丛生的山道一路上行,到达山上标有风动岩和麦磨岩尖的路标处,由于在寻找风动岩时走错了方向,结果错过了麦磨岩尖。从麦磨岩尖北侧山道穿越丛林山道转到一处垭口草地,然后从南侧山道返回,绕着麦磨岩尖转了一圈后回到山上的土石公路山道入口,经土石公路返回坦五线鸟下岭头停车处,结束了我的首次麦磨岩尖探路之行。沿坦五线经鸟下、南溪到达界坑后转陈界线经五里稍、上湖岭、溪港、湫山返回仙居横溪,一路驱车180公里经台金高速返家。

古方天桥

从古方山看古方塘水库及远处的缙云岩门景区

古方天桥

海拔近1100米的高山天湖——古方塘水库

登上海拔1217米的古方山尖

古方天桥上的渡槽

古方塘水库大坝上的四块石碑记录了水库修建时间,右侧最早一块是赤乌二年

块石砌成的水库大坝

三叠岭上的悬石

仙女洞边上的松树

三叠岭下山路沿途山景

对面山上的上宕村

俯看山下的上坪村

从通往上宕村的公路看古方天桥

坦五线路边的叠箱岩

佛星岩

到达通往风动岩和麦磨岩尖的路口

到达通往仰天堂尖方向的一处草地

俯看山下的村庄和坦五线经过的通往南溪方向的峡谷

回望山上的麦磨岩尖

山下的鸟下村及远处的南溪

对面就是鸟下岭头的停车处

从鸟下岭头看远处的大洋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