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2016-07-12 10:57:41)
标签:

雁荡山

飞泉寺

八老爷墓

分类: 徒步穿越线路
    飞泉寺位于能仁——飞泉——上灵岩古道上。有关飞泉寺,乐清的一些方志上记载均比较简略,《道光乐清县志》对其记载全文如下——飞泉寺,十八古刹之一,在西内谷能仁寺北,宋天禧二年建,熙宁元年赐额。元末,迁戴辰峰之北绝顶。明洪武二十四年,并入双峰寺。国朝康熙、嘉庆间改建。
    从通往能仁村公路边古道下行,跨过筋竹溪,沿着石阶山道上行。据说这条石阶山道是民国时期温岭泽国“大款”阮季良捐助了部分资金,修建成一条宽米半至两米的石阶山路。走了十来分钟,在山坡上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刻着几行字,其中一行是“能仁寺、飞泉寺山界”。又走了十多分钟,到达山坡上,看到一个雁荡林场树起的牌子,上面写着“国家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项目”等红字,这里属于雁荡林场大龙湫林区。继续前行后左拐,一片平整的山地展现在眼前,地里长满了杂草,地的低洼处还有一个水塘,这里有可能是以前的放生池,前面就是飞泉寺。
    走近飞泉寺的外墙,只见墙外古木参天,一道古老的山墙把寺院包得严严实实,抬头能看到一点寺院的屋顶和檐角。从边门进入寺院后,通道的左边是一排以后建的单层简易平房,白墙黑瓦。这是雁荡林场的办公用房。 一直走进去,拐个弯后,终于看到寺院内景了,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四合院子,从建筑的风格看,年代并不遥远。据雁荡方志资料,这座建筑物应该是民国时重建的。寺院已经毁坏得比较严重,但整体的结构还在。来到寺院的前门,发现门额上的“飞泉寺”三字,也不见了。
    从飞泉寺顺着飞泉岗,走五十米左右,便是“八老爷墓”。“八老爷”叫阮尚傅,字良弼,号季良,现今浙江温岭市泽国镇的大地主豪强,地方大乡绅,富甲一方。雁荡山的坟庄,就是他为自己所建的坟墓。台湾男星阮经天的高祖父阮季良为万昌酱园第三代传人,浙江万昌酱园是泽国酒厂的前身,在本地名气很大的泽国老酒就是这里生产的。在阮季良这一代,阮家鼎盛一时,据《温岭县志》记载,阮尚傅与其兄阮尚质,共有田地1850亩,钱庄1处,当铺4爿,店铺数十家,房屋200多间,号称“阮半街”,建有私人武装“阮家队”,有机枪2挺。阮季良的“坟庄”,建造于民国25年(1936年),主坟及周边的建筑物,原占地面积30亩。坟墓极为豪华,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坟台有三四层,每一层之间,用水泥阶梯连接。坟台中竖有一巨大的长方形青石碑,碑上有当时内政部长监察院院长赵某,山西大学教授黄岩柯潢等人为阮季良的题刻,现在依然清晰;坟台最上一层是墓穴,共5口,因阮季良有4个妻妾。中间是他自己的坟穴,穴口都用红漆涂抹。阮季良自己的墓穴封口上写着“民国阮季良先生寿域”,他的四个妻妾上面则写着“佳城”。“八老爷墓” 虽然受到人为破坏,但基本保持原貌,这或许是乐清民国时期最为考究之墓了。坟墓周围用石砌成围墙,两边有两角似海螺状的建筑。围墙不远处有守墓的老房子。另外,阮季良在这里为自己造了一座庄园,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这些砖木结构的房子摇摇欲坠,但当年的气派依稀可见。
    探访了飞泉寺和阮季良“坟庄”后从古道下到上灵岩,然后前往镬灶门。镬灶门是雁荡上灵岩和大龙湫三官堂之间石城嶂下面的一个村庄。常云峰下面的石城嶂中有一处门模样的地方,叫西峣阙,俗称“镬灶门”。因其形状像以前农村用柴火烧饭的镬灶门口而得名。常云峰 在马鞍岭西北,峰高触天,常有云雾缭绕,故名常云。传说如游人抱着至诚登山,云雾会自行消退。下面是石城嶂和兜率洞,右下侧还有抱儿峰。因为在徒步四十九盘岭古道后从岭后向筋竹涧方向探路,没有成功,在溪谷中还遭遇野猪,耗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今天只能远看一下镬灶门了,留待下次吧。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寻找散落在大山中的历史记忆——探访雁荡十八古刹之飞泉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