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兴”和“群”浅谈《淇奥》的“君子之风”

(2015-12-11 22:46:16)
标签:

诗词评论

散文

诗经

君子

淇奥

分类: 诗词

     以“兴”和“群”浅谈《淇奥》的“君子之风”

 

《淇奥》是《诗经》国风中的卫风第一篇,是先秦时期卫地汉诗。诗中第一章则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在《大学》中引用了这句话,并加以评说:“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很明显,这是归于《诗经》当中称颂类的作品之一,而且是称颂男子的。《毛诗疏注》里边记载:“作《淇奥》诗者,美武公之德也。既有文章,又能听臣友之规谏,以礼法自防,故能入相于周为卿士。由此故美之而作是诗也。”也就是说,这首诗是写来赞美武公的。武公名和,西周末年卫国人,曾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史说他晚年九十多岁依然谨慎廉洁从政,宽容别人的批评,接受别人的劝谏,因此深受别人尊敬,所以人们作了这首诗来称颂他。

先单纯从这首诗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的话,有几处值得一说。我们都知道,《诗经》有六艺:风雅颂,赋比兴。《淇奥》可以说是赋比兴三者兼备了。全诗三章,皆以“淇奥”、“绿竹”起兴,这是《诗经》里边很多诗篇的惯用手法。然而这起兴中的“绿竹”,是“比”,开了用竹子来比喻君子高风亮节的先河。此外,这首诗用了大量的铺陈来描写男子的“美”,这实际上是后世“赋体”的滥觞,也是这首诗中最大的艺术特色。全诗的思想主旨,基本上就是靠“赋”展现出来的。从“有匪君子”的才能,到外貌,到品德。才能者,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外貌者,如“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品德者,如“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还有修养,如“瑟兮僴兮,赫兮咺兮”。举止言谈,则如“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就这么从衣着、配饰、修养、言谈等各方面对所赞美的人进行尽情的描写,细致入微到“会弁如星”的地步。并且“赋”中有“比”,又音韵柔美,行文工整。通篇读来,君子的美感完完全全地便通过诗歌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了。

孔子在《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淇奥》给我的感受,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入手,一则“兴”,一则“群”。

先秦时代,是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融合和统一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里,人们渴望富足与和平的生活,并且将这些希望寄托在了圣君贤相、能臣良将的身上。赞美他们,实际上也是在表达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如果按照孔子对诗“兴观群怨”的概括来看的话,这便是一种“兴”。这里的“兴”跟前文所说的“赋比兴”的“兴”不同,作“抒发情志”解。

《诗经》作为“儒家十三经”这样的传世经典,我们必须从儒学的角度来解读,或者说结合儒家的其他典籍来解读,才能发掘当中的深远意味。《淇奥》一诗,诗眼就是“君子”。但凡诗经所兴者,无非就是君子之美。“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诸子典籍,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的是政治地位的崇高,这一点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可见一斑。而后孔子为“君子”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从而使君子有了“德性”。如此看来,“有匪君子”,便是这两重意义上的“君子”了。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淇奥》之所以是一首颂诗,同时又寄托了人们的“平天下”的政治向往了。

《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淇奥》当中的君子,也就是武公,便是这么一个“明明德”的人了。而在儒家思想看来,明明德必须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文引述《大学》对《淇奥》第一章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向我们传递的,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而治国的君子之风。《大学》说“如切如磋”为道学,“如琢如磨”为自修,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令人费解,我窃以为大可不必如此按部就班地来理解。切磋也好,琢磨也罢,这其实就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强调的便是“文”的一面。《淇奥》向我们呈现的“文”还不仅仅是在学识上切磋琢磨的文采,更有显露在外表上“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的文采。所谓内通外达,内外兼修。所以也才会有“瑟兮僴兮,赫兮咺兮”这样的仪态,进而在“质”一方面的发挥。“质”者,朴实也,朴实就是高尚纯真的品性,也就是“止于至善”所表现出来的姿态。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治理天下,就如同《论语》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也就是“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以上论述可以说是站在上层统治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平民立场仰望上层贵族来看这首诗的,表达的是对理想政治的要求与向往。结合这首诗所言的对象,这个思想主题是比较普遍的解释。然而这首诗不但可以从以上“兴”的方式来看,还可以从“群”的方式来看。“群”,也就是结交朋友,甚至推而言之,我觉得在《诗经》中大为表现的男女情感也是“群”的一种。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那么如果将《淇奥》看作是一首“无邪之思”的言情之作,或许也未为不可。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那就是一些看似是言情之作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对家国或志向的抒情。那么《淇奥》恰好是反过来看。我们且不把诗中的君子认定便是武公。况且这首诗本身指涉性就不强,所以诗中君子便只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翩翩君子,深得一人心。

在恋人的眼中,所钟情的对方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诗中对君子淋漓尽致地描写,实则在表达这位女子对自己心爱之人的万般钟爱。最有情趣的一处是诗中的最后一句:“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这里仿佛是女子在回想自己跟心上人相处时对方所表现出来的才华与风度,也仿佛是对心上人与自己的一种甜蜜幻想。我个人认为最后这一句诗放在这样一个浪漫的主题之下来解读反而更加能够流露出那种诗经艺术的味道。

而在这里我们更要注意的是,女子所追求的人,跟政治所追求的人是一样的,都是君子。这是无论用哪种主题来解释都共同的一个命题。换句话说,儒家思想乃至先秦诸子百家所传递给我们的“君子之风”,已然成为我们为人处世,经世济用的标准与法则,即使是几千年过去以后的今时今日,当我们再次拿起《淇奥》来读的时候,都能为“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有匪君子”而陶醉。我想,这不仅仅是《诗经》的魅力,也不仅仅是国学的魅力,更是因为,它们至今还能给我们在现实中给予极大的反思和启迪。这也是《诗经》之所以为现实主义,现实之中又不失浪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方寸之地
后一篇:潮州夜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