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3】销售总监的薪酬如何设计更合理?
(2013-07-31 22:16:47)
标签:
话题销售总监薪酬设计文化 |
分类: 02-QQ群精选话题 |
话题发起者:V群主-陈祖鑫
话题参与者:V深圳-常诚、v东莞-Rita、v福建-杨siow、v深圳-DC、v深圳-曾志铭、v上海-qiangge、v长沙-肖建雄、群友(67195806)
话题整理:话题整理组志愿者 广州-周维
话题时间:2013年1月18日
话题导读:
销售总监薪酬为底薪+提成,季度考核,底薪也浮动,这样的薪酬设计存在什么弊端?您会愿意加入吗?话题由V群主-陈祖鑫代群友V深圳-常诚发起,群友对这一政策的弊端以及如何调整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1、v福建-杨siow觉得弊端比较明显,对销售团队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验,并建议修改成如下:1)底薪固定不变,具体多少,可以根据层级(区总、省经理、办事处主任等)设置比例;2)设置月度绩效奖金,这个大伙都知道不用废话;3)设置年度绩效奖金,跟上述一致;4 )单独设立一个叫做年度会算,这个就是按照可以追溯的任务的,每个达不到钱(月度的),累计到年度,若整年目标达成,补发,达不成就没;5)激励方面,按照您的给的思路设立一个叫做季度奖金(正激励),当季度达成一个目标有另外的激励比如2W,下个季度未达成,从上个季度2W扣除相应未达标比例拿回;第三基地达标,再重新2W合计。总监级的考核,激励可以更侧重利润分享+销售收入目标分享两部分。
2、v深圳-曾志铭认为政策的弊端有:达标是提成奖励,不达标是提成丢失和不达标处罚,罚大于奖;仅仅按季度划分,如果是销售的策略造成的,扣底薪是不公平的;既然是季度考核,这个月的业绩影响下个月奖金,不合理;年终达标,补发估计交税也增加;方案刺激过度,不是一般人玩得起。调整:根据求职者来选择方案。如果原岗位和此岗位待遇相当、机会相对者,应该会考虑机会成本,不愿加入;找能力够得着但原职位、机会较低的候选人,看重此岗位而希望发展的候选人,可能更合适。
3、v东莞-Rita底薪加提成,如果完成业绩的百分之八十,底薪一个金额,提成一种点数,业绩完成百分之九十,底薪一个金额,提成一种点数,完成百分之百,一种底薪,提成一个点数,超额完成在递增,然后注意封顶,避免风险,这样不用降低底薪,也降低公司成本。
4、还有其他群体也提出看法:v上海-qiangge认为底薪应该固定不变,是对对方经验和能力的认可,并对比分析了提成制和绩效工资制的激励作用及适用对象,指出该销售总监适用于绩效工资制;v深圳-DC对销售的激励,用正向激励完全OK,只需要设计奖金提成方案即可以解决此问题还无风险;v长沙-肖建雄指出底薪是保健因素,奖金是激励因素; (67195806)
话题全文:
V群主-陈祖鑫
【提问】销售总监薪酬为底薪+提成,季度考核,底薪也浮动,譬如:1季度未完成销售任务,2季度底薪降40%;2季度达成,3季度底薪又回原水平;若全年完成任务,底薪差额40%和奖金补回。对此,求职者认为双重考核而不愿加入。请问:①政策弊端是什么?如何调整?②如何能找到合适人选?
V深圳-常诚
【回复】这是我在微博上的提问,到这里来了啊?里面的40%不是固定数,是一个代表而已,它会根据考核结果而变化:2-50%,最高50%。
v东莞-Rita
v福建-杨siow
【回复】个人觉得弊端比较明显。本来是正激励,被你这样一搞,军心得好好评估了。你想下,为何要设置一个底薪?什么叫做底薪?你也哪来考核,除非你的底薪跟抽成那么高?何必啊?为难你自己。搞那么复杂。若按照您的意思,建议修改成如下:
1、底薪
2、设置月度绩效奖金,这个大伙都知道不用废话;
3、设置年度绩效奖金,跟上述一致;
4、单独设立一个叫做年度会算,这个就是按照可以追溯的任务的,每个达不到钱(月度的),累计到年度,若整年目标达成,补发,达不成就没。
5、激励方面,按照您的给的思路设立一个叫做季度奖金(正激励),当季度达成一个目标有另外的激励比如2W,下个季度未达成,从上个季度2W扣除相应未达标比例拿回;第三基地达标,再重新2W合计...
v福建-杨siow
v深圳-DC
(67195806)
分别设置季度绩效奖金:1、每月完成基本业务量&整个季度都完成基本业务量;2、部分月完成基本业务量&整个季度总额完成基本业务量。
设置年度绩效奖金:1、每月完成基本业务量&年度完成基本业务量;2、部分月完成基本业务量&年度完成基本业务量。
v深圳-DC
v长沙-肖建雄
V深圳-常诚
v福建-杨siow
v福建-杨siow
v长沙-肖建雄
【回复】我知道的一个高管考核方法:底薪6K-12K,依照考核分成5等;提成按照月季年的目标达成率来分别计算
v福建-杨siow
v深圳-曾志铭
v上海-qiangge
v上海-qiangge
群主后记:这是昨晚@HR卒-常诚(V深圳-常诚)在微博发的一个微博,我转述到群里讨论,群友对于该高管薪酬话题的热情超过预期,群友们纷纷抖出看家本领,大篇幅的论述和讨论,这种专业讨论风气在微博是无法实现的。或许这些回复未能完全解决V深圳-常诚的问题需求,但这样的专业探究和无私分享是HR实名群赖以生存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