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2014-04-27 16:40:33)
标签:
教育 |
农村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现状问卷调查与分析
关庙镇劳动小学 刘苗
为了更全面真实地了解我镇小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存在的困难,找出学生解决问题困惑的根本原因,做好课题研究工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课题实施初期,我们课题组根据课题实验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相关的学生和家长“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与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希望怎样的课堂教学;同时与课题实验学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了交流,从教师对使用人教版教材的感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存在的困惑、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调研,既使课题研究有了方向,又从中吸取了有价值的意见与方法,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次我们课题组对学生及家长采取问卷调查法,随机抽调实验学校50名学生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有40%的学生及家长对解决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刻;60%的学生喜欢解决问题,但又害怕出错,学习信心不足;70%的学生理解题意难度很大,不会分析数量关系,解题策略模糊;90%的学生希望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解题策略。80%的家长非常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致反映学生解决问题出错较多,考试失分较大;98%的家长希望老师精讲多练,重点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本次我们对课题实验学校20多名数学教师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80%的教师对解决问题的认识较深刻,对使用人教版教材较满意;90%的教师对学生不会解决问题感到头疼;大多数数学教师一致希望能探究出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针对我们调查的当前农村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现状,结合我镇教育资源实际,究其主要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被动,问题意识缺乏
根据调查访问,目前大部分小学生的学习比较被动,缺乏主动性,都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问题意识缺乏。即使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会寻找解决的方法,大多不会向教师提问或不能很好地提出与数学学习相关的问题;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问题面前不少学生无所适从,从而更加不会解答问题。这个结论和我们对小学生的理解相背离,在我们认识中小学生好奇心强,面对问题勤于思考。那是什么导致学生不积极寻求答案的呢?主要问题就出现在师生角色的扮演上。现在讲究师生平等,但事实上很难做到,学生对于教师还是抱有一种与其说是尊敬,还不如说对于教师威严的一种畏惧。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更是缺乏,在学生做题时一般都是靠意识做题,想到什么就怎么做,没有形成策略意识,没有策略意识从而导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理想的标准是,让学生通过研究一个问题,会做一类题目。然而现在的学生大多只凭记忆做题,策略意识缺乏。另外当今小学的数学课程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失分率的统计,发现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较为薄弱。虽然新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有所促进,但不可否认,我国大部分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中郭莉给出了以下四个原因:1、小学生基础不够牢固;2、目标意识淡薄;3、问题认知策略欠缺;4、“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不足。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非紧紧是好学生。学生之间存在着差距,当差距成为一道天堑的时候,有的学生就会自暴自弃,认为永远也追不上前面的同学。从而导致差的学生成绩越来越差,形成两极分化,这不利于一个班级整体的发展。
二、师资力量缺乏,教学形式不够生动
我镇近年来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造成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从而导致现在从事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并不是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有的考编的时候考的是电脑,音乐专业。因为学校缺少数学教师才担任的数学教师,有的甚至不是师范毕业的,而且还有的甚至是以前顶班的。这些因素导致这些教师的基本功不扎实,基础知识不牢靠,对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素材,一些数学概念的认识不充分,教学能力也相对欠缺。在教学上,新老教师明显还存在着区别。老教师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例题基本照本宣科,大多都是书上的,除了少数几节观摩课做过修改,基本也是参照教学课件改的,教案也是用的学校统一发放的,教学内容显得死板单一。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往往“偏重、看好学生对解决问题结果的错与对,而忽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数学教育改革在基础教育阶段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接轨,但是现在的教育对于教师评价的唯一标准仍然是成绩,导致教师的教学理念仍处于应试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评价系统。还有一个原因是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教师没有那么大的精力放在课程设计上,只能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而新教师却过分追求情境,追求教学的生活化,而忽视数学本身抽象、准确的特点,导致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具体情境上,不利于抽象数量关系的形成.而数学的本质是教给学生一双“火眼金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从具体情境出发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过度的情境创设实际上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三、学生思维不够灵活,思考问题不够全面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问题解决作了研究,他批判传统教育不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中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不让学生承担责任,他认为:“让年轻人从小学会思考复杂的问题,认识到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正反两面和学会选择自己的立场是绝对必要的。……学会解决复杂的社会和科学问题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人教版教材对“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这类问题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很多地方都会出现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本质是从多个方面思考将问题变相地、长期地、逐步地渗透给学生,学生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掌握全面思考问题的方法,其实学生经历先认识知识,再了解知识,然后掌握知识,最后能运用知识这一整套的认知过程。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有很多教师因为此类问题方法多样,却不把每一种方法都讲解清楚,而是用一种方法来解答,其他方法答案对就行,就这样把这道题放过去了,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就行,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现在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不够重视,过分注重个体体验和个性化处理问题,忽略从个性问题中总结归纳出共性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则更无从谈起。在教学效果上呈现只能学一会一,不能举一反三,这对数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是极为不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想的渗透,宜早不宜迟,学生了解和掌握思考方法,学在习中才能确保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