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诊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转自:中国卫生人才 )

(2013-10-21 16:19:07)
标签:

梁永宣

文化

药学

中医学

中医学史

分类: 中国卫生人才

中医舌诊体系的建立以《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出现为标志,这一利用视觉的实证方法,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甄雪燕 王利敏 梁永宣

 

舌头如何成为诊病的“窗口”

你对着镜子观察过自己的舌头吗?为什么有时候舌头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有时候舌苔会厚一些,有时候舌苔又会变薄?三寸之舌虽小,却是反映人体内在脏腑生理病理功能的一个窗口。中医认为,舌象是反映体内病变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实,早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六十多条记载辨舌诊疾的内容。如“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灵枢·肠胃》)“唇舌者,肌肉之本也。”(《灵枢·经脉》),认为舌是一个肌性的器官。舌之所以能够反映内部脏腑的功能,是因为身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循行与舌直接或间接地相通。经络运行全身的气血,联络各脏腑与肢节,沟通身体上下内外,人体某个脏腑若发生问题,舌上相应的部位就会出现变化,所谓凡病俱见于舌。具体来讲,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舌是折射整个机体内在病变的一面镜子。尤其心脾两脏与舌头关系最为密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苔则是胃气情况的反映。现代研究也认为,舌体血管丰富,对体内血流情况反应灵敏。舌头表面覆盖的粘膜薄而透明,舌粘膜上皮的角质化过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形成舌苔。舌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负责一般感觉,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内有味蕾,负责味觉。舌体与舌苔的变化与机体内部的循环等变化紧密相联,舌象作为人体的外在表现之一,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机能状态,这就使它具备了诊断疾病的物质基础。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舌象呈淡红色,舌质地红润,不浅不深,红活润泽,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而当机体罹患各种疾病时,则会出现颜色、质地成、莹润程度以及舌苔的改变。

世界最早舌诊专著       http://s13/bmiddle/003LavLUgy6DYEFc4eE4c&690)" />

 

很早,人们就观察到舌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曾有贞疾舌的记载,真正把舌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专题,并由此而确立中医舌诊学,是由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完成的。

《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舌诊专书,它成书于公元1341年。然而这本书从出现到真正定稿经过了几个人共同努力。

这本舌诊专著的首创作者是一个无名英雄,他是元代一个姓敖的人,对于敖氏,历史没有留下只字片语。大家推测,敖氏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撰写了《金镜录》、《点点金》两本书,书中将各种不同的舌象排列起来,绘制了12幅彩色舌图。

元代杜本在敖氏创作的基础上,自己动手绘了24幅舌象图,与原书12幅合为36幅,改名为《敖氏伤寒金镜录》印刷出版。书中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和舌质,下附文字说明,结合脉证阐述外感疾病的病因病机,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及预后转归,记录了各舌色所主病证的治疗与方药,进一步适用于临床诊断应用使用。但是,由于刊印有限,该书的流传度并不广泛。

明代医家薛己是《敖氏伤寒金镜录》的第一位伯乐,他看到《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价值,将杜本增补后的内容校刊编入他的《薛氏医案》中,此后,《敖氏伤寒金镜录》才真正广为流传开。薛己对该书曾作过如下评论,他说:《敖氏金镜录》专门以舌色来诊断疾病,书中既画了各种舌色的状况,又详细地写出了各种舌色所主的病证,然后再分别记述了它们的方药。医生只要一翻这本书就一目了然。虽然此书比不上张仲景的著作,但十分合乎仲景学说的道理。可真是既深奥而又通俗,既合乎实用而又简明。此后,明代的《摄生众妙方》,清代王琢崖的《医林指月》中均收录此书。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出现为我国后世舌诊在临床各科中的应用起到了开拓的作用,中医舌诊学内容越来越丰富,舌诊理论与实践全面发展起来。

以图为鉴,立足临床

舌诊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诊断方法,语言文字难以全面概括,敖氏大胆尝试了图解舌象的方法,开创了舌诊文献的新模式,用图谱反映舌诊内容更加真实、直观。《敖氏伤寒金镜录》原书“本皆绘以五采,但薛己恐其久而色渝,因致谬误,乃分注其色放上,使人得以意会焉,他将彩图改为黑白墨图,并在整理润色时特意用文字注明色彩,以防日久产生歧义。之后的研究者都一直延续着用文字说明替代舌诊图色彩的做法。书中所绘舌色有本色、淡红、红、纯红、青5种;论舌面变化有红点、红星、裂纹等;苔色有白、黄、灰、黑4种,图文并茂,生动清晰。后来,舌诊图外传流入日本,日本医家给舌诊图涂上了艳丽的颜色,以保持舌象的客观性。

与日本医家不同,中国医家则更加注重舌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敖氏伤寒金镜录》继承了《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千金要方·舌论》、《伤寒明理论·舌上苔》等书篇中有关舌诊论述,同时发挥创造,确立了“察舌辨证”,辨舌用药的舌诊法则。《敖氏伤寒金镜录》36舌象中,提出治法方药的有24舌,引用前人方剂28首,加减化裁,灵活运用,可适用于多种疾病。例如,该书将红舌分为12种,均属热性舌象。因红绛种类有别、部位不同、各主不同的热证。其中:

将瘟舌指整个舌质红绛偏于暗癖,这表示热蓄已久,血热寮结,有动血出血,邪入心包之虞;

人裂舌是舌质红绛而有人形裂纹,为上焦阳邪蟠灼,热毒炎上所致,可用凉隔散治之;

红星舌是舌质红绛中有大红星,为心火旺盛之象,宜清热解毒,导火下行为治;

虫碎舌舌见红色,更有红点如舌蚀之状,乃热毒炽甚,火在上,水在下,不能相济故也。形成阴亏火旺之病机,急投大剂育阴清热之品。

不仅如此,《金镜录》还提倡用舌苔、脉症合参的方法,来辨析疾病。有些疾病因病机错综,真假相混,必须用综合方法,才能求得证候之真。

《敖氏伤寒金镜录》作为舌诊学的开山之作,不仅奠定了舌诊学的基础,而且创立了用图谱来反映舌诊内容的形式,在方法创新及临床实用等方面均有独到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史教研室副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