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六处香界寺

标签:
旅游佛学 |
香界寺是八大处的第六处寺院。坐北朝南,占地近二十亩。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殿宇巍峨,门户重重,构造精良。全寺建筑依山取势,层层高趋,叠叠有致,其雄伟壮丽的寺容堪为八大处诸寺之冠;其丰富珍贵的内藏也不愧为三山之首屈。
《六处香界寺》创建于唐代,始称“平坡大觉寺”,后经历代重修,先后更名为“大圆通寺”、“圣感寺”和“香界寺”。香界寺布局严整,左右对称,沿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殿、大乘门、天王殿、大雄殿、西方三圣殿、藏经楼。
《六处香界寺》的大雄宝殿前有两通型制高大、雕造精美的石碑。这是西侧的一方青石巨碑,碑坐四周精雕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大悲菩萨自传真像”。“大悲菩萨自传真像”是典型的明代佛教雕塑艺术珍品。其艺术风格与北京法海寺的明代壁画一脉相承。这幅雕像,采用的是传统的阴刻平雕手法,线条流畅,气韵传神。此雕像头戴法冠,项佩璎珞,丰腮广额,唇续髭须,一派雍容华贵气象。这是观音菩萨的庄严法像。碑阴为“敬佛”二字。此二字大如斗口,庄严凝重,是康熙大帝的御笔。
《六处香界寺》的鼓楼下玉石围栏内是一棵古老的油松,数枝巨杈遒劲盘曲,枝叶交互分披于大乘门和钟鼓楼之上,有如苍龙闹海,状极雄奇,因而有“龙松”之美誉。
《六处香界寺》的天王殿。券门和槛窗均以汉白玉石精雕而成。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此塑像源本于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位高僧,真名“契比”,人称“布袋和尚”。传说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自称是“弥勒”化身。中原地区寺庙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
六处香界寺的路上,有一处冰川漂砾保护亭。这块大石头,在地质学家眼里,可是一块难得的宝贝,说它形成于距今100万-200万年,是第四纪冰川漂砾遗迹。1962年由李四光亲自鉴定的,且亲笔题字的“冰川漂砾”几个字刻在这块大石头上。
http://s11/mw690/003L6sK4zy7gl6BukCS9a&690
http://s1/mw690/003L6sK4zy6PUBNVNIsb0&690
http://s8/mw690/003L6sK4zy6PUBQsBUP97&690
http://s12/mw690/003L6sK4zy6PUBRkBWb3b&690
http://s7/mw690/003L6sK4zy6PUBRy6zQe6&690
http://s2/mw690/003L6sK4zy6PUBSpKmJb1&690
http://s13/mw690/003L6sK4zy6PUBToofGbc&690
http://s15/mw690/003L6sK4zy6PUBTFQdw1e&690
http://s11/mw690/003L6sK4zy6PUBUopfAca&690
http://s16/mw690/003L6sK4zy6PUBVqadN1f&690
http://s11/mw690/003L6sK4zy6PUC2xrXYca&690
http://s16/mw690/003L6sK4zy7ry57J3Of9f&690
http://s12/mw690/003L6sK4zy7ry5821uP4b&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