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016-10-20 06:06:06)
标签:

崔梦钧

书法

之一千二百六十六

文化

杂谈

分类: 书法作品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人刘禹锡诗一首《赏牡丹》。图片电子装帧为三种底色效果。

                                         【 赏析】
       
       诗中一个"赏"字,总揽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
       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干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  
    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
    拟人 "妖无格"与"净少情" 比喻 "真国色"。   
       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    
       
       这首诗运用了以下艺术手法 :  
      (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引自网络,鸣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