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6、《摆的秘密》精品教案
(2014-03-31 16:12:58)| 分类: 精品教案 | 
一、教材分析
《摆的秘密》是五年级上册“时间的脚步”这一单元的第二部分内容,即在学生了解了一些关于钟表的知识后,继续学习有关钟的知识,本节课通过学生反复实验探究去发现和掌握钟摆的运动规律,并能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钟表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生活中也经常用到钟,对钟的知识知道的也不少,但在生活中摆钟不是常见到的。所以对摆钟这方面知识知道的不多,特别是摆的运动规律知道的更少。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摆动的一些规律,如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无关,与摆线长短有关,摆线短摆动得快,摆线长摆动得慢。
(2)通过做“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2、过程与方法
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实事求是记录研究结果。
四、教学重难点
发现和掌握“摆”的运动规律。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摆钟,自制的“摆”秒表。
分组材料:铁架台、三条长短不一的线、钩码、记录纸、秒表。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请看一看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小事片断(播放)
师:看过片断,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发现:两个摆钟走时都不准,一个快,一个慢……)
2、出示实物摆钟
(1)介绍摆钟各部分名称
介绍钟摆,摆臂,摆锤,摆动。
钟表下面的这部分我们把它叫做钟摆,钟摆由两部分组成,这部分叫摆臂,这部分叫摆锤。
像钟摆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摆动。
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类似摆动的例子。
(通过举例子,可以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的知识来源于生活。)
(2)出示课题《钟摆的秘密》
(二)探究新知
1、出示老师自制的“摆”
(1)介绍“摆”的各部分名称 
(2)老师玩一玩“摆”给学生看
(3)数一数老师的“摆”用20秒时间摆动多少次
2、各小组合作用老师这样的材料制作一个“摆”
(1)请同学们动手制作一个摆,并数一数你做的摆10秒钟可以摆动几次。
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
从中可发现学生汇报的次数不尽相同,可让学生观察次数不同的摆,并猜想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3)学生将自己的猜想进行全班交流。
(科学就是不断猜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师:“究竟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下面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3、实验验证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你打算怎样做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呢?”
学生思考,汇报。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加以纠正和引导,让学生的每次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课件出示实验时的温馨提示。
(2)学生动手实验
学生实验,将实验结果和结论写在实验卡上。
学生汇报。
(3)总结
通过学生汇报可总结出:摆动的次数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摆锤的大小无关,并且知道了摆线越长,摆的次数越少,也就是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三)应用拓展
1、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60秒摆动20次的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又准确。
 
(四)总结反馈
1、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
3、(播放课件):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
摆线越长,摆速越慢。摆线越短,摆速越快。
七、板书设计
摆的秘密
摆的幅度 
摆的快慢摆线的长短 
摆锤的重量 
八、教学反思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当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增强了实验的操作性,实验现象比较明显,特别是将各组的汇报板书在黑板上,学生能够很直观地看出(主要是感觉到)本课的知识点——摆动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同时也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