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的 分 析 报 告

2013年10月中旬,我们对西沟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学生德育现状调查问卷》的测试。问卷采用笔记和问答两种方式进行。共有62人参加。其中:六年级20人采用笔方。四、五年级采用问答方式进行。
《问卷》共收录35道试题。内容从国家、社会、家族、学校等方面,对学生德育教育现状进行了测试。收录了关于德育心理学和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的表现。试题类型具体归纳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内容。测试主要以六年级20人笔试为主。现在就问卷浅显分析如下:
一、测试结果
题号 |
A |
B |
C |
D |
E |
F |
1 |
15 |
5 |
|
|
|
|
2 |
12 |
8 |
|
|
|
|
3 |
|
20 |
|
|
|
|
4 |
|
2 |
9 |
2 |
|
|
5 |
11 |
4 |
5 |
|
|
|
6 |
17 |
3 |
|
|
|
|
7 |
12 |
7 |
1 |
|
|
|
8 |
13 |
|
7 |
|
|
|
9 |
15 |
|
2 |
3 |
|
|
10 |
16 |
3 |
1 |
|
|
|
11 |
16 |
2 |
2 |
|
|
|
12 |
1 |
14 |
5 |
|
|
|
题号 |
A |
B |
C |
D |
E |
F |
13 |
7 |
11 |
2 |
|
|
|
14 |
5 |
2 |
13 |
|
|
|
15 |
|
16 |
4 |
|
|
|
16 |
18 |
2 |
|
|
|
|
17 |
17 |
2 |
1 |
|
|
|
18 |
5 |
15 |
|
|
|
|
19 |
20 |
|
|
|
|
|
20 |
18 |
1 |
1 |
|
|
|
21 |
3 |
5 |
12 |
|
|
|
22 |
19 |
1 |
|
|
|
|
23 |
7 |
13 |
|
|
|
|
24 |
4 |
1 |
15 |
|
|
|
25 |
3 |
9 |
8 |
|
|
|
26 |
3 |
12 |
5 |
|
|
|
27 |
15 |
3 |
1 |
1 |
|
|
28 |
3 |
4 |
13 |
|
|
|
29 |
1 |
16 |
2 |
1 |
|
|
30 |
7 |
1 |
12 |
|
|
|
31 |
11 |
8 |
1 |
|
|
|
32 |
9 |
2 |
9 |
|
|
|
33 |
2 |
3 |
15 |
|
|
|
34 |
3 |
4 |
|
12 |
1 |
0 |
35 |
2 |
14 |
4 |
|
|
|
根据问卷内容和测试答案,我们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道德情感方面。涉及爱国情感、友情、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榜样、形象、成就感等。题型大致归纳为第1、2、6、26、27、34、35号题。第1题:“升旗仪式感到”“自豪”有15人,中75%;第2题:“外刊评论中国落后”“不是滋味”有12人,占60%,“立志改变落后面貌”有8人,占40%;第6题:“获得荣誉时”“很高兴”有17人,占85%,“出力就高兴”有3人,占15%;第26题:“拾到100钱元”“有义务找失主”有12人,占60%,“买学习用品”、“放回原地”分别占15%、25%;第27题:“扶老奶奶”“怕迟到”有13人,占65%,“扶老奶奶”有3人,占15%;第34题:“为什么读书”“为国家富强”有12人,占60%;“为今后工作”“将来生活”分别占15%、20%;第35题:“献爱心活动”“比较积极”有14人,占70%,“不积极”“非常积极”分别占20%、10%。
(二)道德认知方面。道德认知是对生行为准则的好与坏及其意义的认识,即道德知识的领会和运用。题型大致归纳为,第4、9、10、12、13、14、15、18、29、30、31、32、33号题。第4题:“调位到差生”“自己有责任帮助”有9人,占45%,“不愿意”7人,占35%;第9题:“饭店剩菜饭”“打包有必要”有15人,占75%;第10题:“行为规范”“完全遵守”16人,占80%,“小事不必遵守”3人,占15%;第30题:“无故被人打伤”“和他私了”有12人,占60%,“向法律援助”有7人,占35%;第33题:“算命活动”“不相信”有15人,占75%。
道德认知过程,特别是小学生中各年龄段认知过程不同。低年级学生注重用结果判断是非,而高年级可根据行为动机判断是非。因此,某方面认知行为可互为转化。
(三)道德行为方面。道德行为是道德认知、首先情感的外部表现。题型大致归纳为第5、7、8、11、16、17、19、20、21、22、23、24、25号题。涉及日常准则、公德、法制、交际、消费、利益、劳动、民主、娱乐等方面的内容。第5题:“积极参加活动”“会”11人,占55%;“随便”5人,25%;第7题:“经常做家务吗” “经常”有12人,占60%,“很少”7人,占35%。其余题目:如“为老人让座”“演出鼓掌”“超市购物放原处”“不随手扔垃圾”“楼道内不喧哗”“老师误批评后讲明”等,学生答题比例均占60%左右。
二、引发几点思考
据以上述德育心理学、道德品质在学生中的具体表现,从分析结果看出,仍反映出一些实际问题。大部分考生具有一定的道德认知能力,即判断是非能力。但在道德情感即情绪的变化过程中,受到道德行为控制(环境)的影响,或多或少改变了做法,另选答案。只注重结果不注重动机或原因,这与小学生年龄、平时教育及环境有关等。
1、充分认识特别是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全面实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引导学生融入社会,知爱、懂爱,纠正不健康行为。
2、学校教育应融入社会、家族。品德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而乃至社会、家庭的全方位教育。不少教师,只强调说教,口头训练上,不注重儿童的特点。盲目、罚写、罚抄、罚扫,甚至罚站等。这样培养不出应有的道德品质。只有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行为训练相结合,才能达到培养目标。诚然,有的学生家长本身就是坏榜样或纵容学生一些错误行为,造成孩子不良习惯,另一方面,不良风气和环境,影响小学生首先品质的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1、充分信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不光是空洞说教,从日常生活交往中形成德性规范,良好的行为习。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感受生活美好。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增强道德意志,不受不良环境影响,增强荣誉感,提高自信力。
3、利用社会力量,融入社会实践。学校要更多的开展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守纪律、有秩序、讲卫生是社会大课堂必须具有的。
综上所述,对于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我们社会、家庭、学校应该给以更多关注,使教育入情、入理、入心,使学生能够自强、自信、自律,健全发展,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西沟小学为:王义侠
二○一三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