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钩草
学名: Heliotropium
indicum L
别称:大尾搖、狗尾草、狗尾蟲、蟾蜍草、肺炎草、魷魚草、金耳墜、蝦蟆草、斑草、貓尾草、象鼻廣、
象鼻草、墨魚鬚草等。
科属:
紫草科 天芥菜属 (堇菜属)
http://s8/mw690/001LPod7gy6E2MwEOF1f7&690
http://s7/mw690/001LPod7gy6E2Mx6KHQb6&690
http://s8/mw690/001LPod7gy6E2MxBc0fa7&690
http://s13/mw690/001LPod7gy6E2MyeiK09c&690
http://s11/mw690/001LPod7gy6E2MyG4hc8a&690
http://s8/mw690/001LPod7gy6E2Mwaamrc7&690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80cm,全株被刚伏毛。叶互生至近对生,卵形,长2~10cm,宽1~8cm,先端锐尖,基部钝尖至近心形,波缘,两面被刚毛,叶脉处尤密集;叶柄长2~8cm。聚繖花聚顶生或近顶生,穗状,1至多。花冠漏斗状,浅蓝色至蓝紫色,长4~5mm。
全株密被粗毛。叶互生或对生,具柄,叶片长卵形,两面被毛,表面皱缩,基部钝形而延至柄上,先端短尖,钝锯齿缘。蝎尾状聚繖花序顶生或与叶对生,先端向外弯曲,花密生花轴上侧,由下部渐上开放,花冠浅蓝色或近白色。
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荒地、斜地、斜坡、沟边、路旁草丛中。性味:味苦微辛,性寒,无毒。功效:内服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消肿。外用消炎拔毒。入肝经。主治:民间常用其治疗目赤肿痈。外治疔疮、穿盘、肿毒、妇人乳痈、乳痈、痈毒溃烂、小儿耳后肿痛以及毒蛇、蜈蚣咬伤。
简介
别名:
犁头草、犁壁草、耳钩花、蓝花耳钩草、紫花地丁、地丁草、粪箕笃。外地别名铧头草、犁铧尖、犁嘴草、箭头草、长萼堇菜、如意草等。
性状:
本品为堇菜科堇菜属长萼堇菜。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野、荒地、斜地、斜坡、沟边、路旁草丛中。
性味:
味苦微辛,性寒,无毒。
功效:
内服清热、凉血解毒、散结消肿。外用消炎拔毒。入肝经。
主治:
民间常用其治疗目赤肿痈。外治疔疮、穿盘、肿毒、妇人乳痈、乳痈、痈毒溃烂、小儿耳后肿痛以及毒蛇、蜈蚣咬伤。
生产地:
分布于中国大陆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台湾中部、南部和东部低海拔荒地。
药材别名:
大尾摇、斑草、鱿鱼草《福建民间草药》,猫尾草《南宁市药物志》,象鼻草、墨鱼须草《福建中草药》,象鼻癀《闽南民间草药》,大狗尾、四角苏《福建药物志》,勾头蛇《广西药用植物名录》,臭柠檬(云南),狗尾虫、蟾蜍草、肺炎草、金耳坠、虾蟆草(台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