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历史文化的三大特色
(2017-04-07 20:15:42)
山西现存唐朝以来的彩塑作品12712尊,是国内寺观彩塑最多的省份之一。唐朝彩塑主要保存在五台山佛光寺的东大殿、南禅寺大殿以及晋城的青莲寺等地。这些彩塑造像庄重丰满,神形俱佳,极富时代特征。南禅寺大殿的塑像塑造手法纯熟精巧,形体、衣饰与敦煌彩塑如出一辙。山西宋朝彩塑的代表作品是:晋祠圣母殿的侍女像,晋城市二仙庙,长子法兴寺、崇庆寺等寺观塑像。圣母殿的43尊宋朝彩塑,是宋朝造型艺术的极品,其中的30多尊宋朝侍女彩塑,摆脱了多年来陈式化的刻板雕塑手法,开创了现实主义作品的彩塑风气,从侍女的体态、神韵、造型、衣饰上看,造像生动,形神俱佳,堪称中国古代女性雕塑的集大成者。辽金时期山西处于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在彩塑造型艺术方面也表现出了特色,像大同华严寺的菩萨塑像,面形丰满,体态秀美,造型生动,技法娴熟,可称是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元代彩塑风格与辽金近似,代表作有五台县广济寺的大佛殿、晋城市玉皇庙西配殿及中殿、洪洞县广胜寺下寺大殿及水神庙等处的佛、道二教的塑像。山西明清两朝的彩塑有11630尊,人物众多,品质俱佳,市井文化的特征非常明显,迎合市民精神需求的民间化、世俗化的艺术倾向加重,如平遥双林寺各殿的彩塑,隰县小西天大雄殿的塑像,长治观音堂的悬塑,灵石资寿寺大殿罗汉塑像,蒲县东岳庙大殿的地狱群像等。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双林寺具有千余年的历史,寺内2000余尊宋、元、明、清四朝的彩塑,囊括了佛国与俗界的众多角色,佛祖菩萨、天王罗汉、帝王将相、宫娥僧人,一应俱全,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神共治的现实,无愧“东方彩塑艺术宝库”的称号。
壁画在体现宗教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烘托建筑艺术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山西现存高品质的汉唐至明清的寺观墓葬壁画24000多平方米,这些壁画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壁画艺术,为我们了解山西古代壁画绘制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山西古代壁画以寺观壁画为主,寺观壁画大多是土坯泥墙上彩绘的壁画。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的壁画,是国内仅存的唐朝寺观壁画,虽然年代久远,画面残损,但画艺精湛,保存良好,堪称中国古代寺观壁画的上品。山西现存宋辽金时期的壁画6处,面积近千平方米。应县木塔的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和壁画,画面上的飞天活泼丰满,精神流注。繁峙金代建筑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面积近百平方米,为宫廷画师王逵所作,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山西的元代壁画9处,1700多平方米,以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稷山青龙寺和兴化寺壁画为代表。广胜寺的水神庙里,有一幅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的元杂剧演出图,把祭赛神灵的演剧活动搬上壁画,反映出元杂剧的盛况。广胜寺下寺后殿里残存的元代壁画仅有16平方米,画艺高超,色泽明丽,大殿四周原有的彩绘壁画,收藏在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艺术馆。
永乐宫壁画为元代作品,面积总计千余平方米,绘于龙虎殿、三清殿、纯阳宫、重阳殿四壁及拱眼壁内,壁画内容丰富,画技高超,在青、绿冷色基调中,用色多达十余种,并大量使用沥粉贴金法,在庄重深沉的画面中渲染华美富丽的艺术效果,为中国壁画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1959——1965年永乐宫迁址过程中,这些壁画随同主体建筑一道成功迁移,开创了中国古代壁画大规模迁移保护的范例,是古代壁画绘制技术与现代壁画揭取保护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众多的墓葬壁画是山西古代壁画的又一个类型,山西北齐墓葬壁画近年来成为古代东方艺术世界最吸引人的艺术品种。寿阳县北齐厍狄迥洛墓壁画,以绚丽斑斓的艺术长卷反映墓主人生活的显赫场面或死后的空幻境界。太原王郭村北齐东安王娄睿墓的壁画,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齐名将徐显秀的墓葬壁画,画面宏大,构图准确,形象生动,色泽艳丽,线条流畅,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和地域文化特征。从这几处壁画可以清楚地看到北齐时画技日臻成熟的趋势,为隋唐壁画技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
山西的石窟艺术,成就非常突出。北魏至明清的石窟寺多达300余处,其中云冈石窟、龙山石窟、天龙山石窟这几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石窟,艺术价值极高,而且,云冈石窟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次由国家主持凿刻的大规模石窟工程。北魏崇佛,平城大同作为当时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凿窟建寺之风盛行。公元5世纪后期至6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北魏统治者集中了全国各地的高僧和能工巧匠,吸收融合了中外艺术风格,开凿出了阵容强大、气势恢宏的石窟,供僧侣信徒们进行宗教活动。在开凿手法和雕刻技巧上,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平城艺术模式”。这是在山崖陡壁上开凿出的洞窟形佛寺建筑,现存主要洞窟45座,洞窟内外造像5万余尊。壁面处理技法上,运用了线刻、浮雕、高浮雕、圆雕等雕刻手段,创作了一大批不同于寺观雕塑的造像以及众多佛教故事和装饰图案的浮雕作品,与甘肃的敦煌石窟被誉为中国佛教艺术的“双璧”。云冈石窟佛、菩萨的造像在石窟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造像以高大雄伟、雕刻精美而著称。初期造像面相丰圆,身体壮硕,后来吸收南朝的风格,众多的佛、菩萨雕像更显面相清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特点,这种称作“太和造像”的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了孝文帝迁都后开凿的洛阳龙门石窟的造像,而且远及敦煌北魏石窟。云冈石窟艺术有机地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精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雕塑艺术风格,为隋唐以后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增加了活力。云冈石窟艺术始终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或专家学者。
天龙山石窟集建筑、雕塑为一体,其中的雕刻艺术占据主导地位。天龙山石窟的雕塑题材和对象是佛教尊奉的佛、菩萨,石窟的开凿成形经历了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时期,从佛像到花纹都反映了南北朝到唐朝的几百年间中国石窟艺术写实性、装饰性的特点,反映出石窟艺术的发展变迁脉络。
中国最大的道教石窟是太原的龙山石窟。道教是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本土宗教,道教石窟也是体现中国本土艺术特色的一种艺术门类。龙山石窟是元代全真教道人宋德芳主持营建的。现存8窟,其中的7窟为元代或元以前的作品。龙山石窟龛内40余尊造像,雕工朴实,刀法流畅,线条简练,给人以庄重浑厚和风格粗犷的艺术美感,具有浓郁的元代风格,与佛教石窟寺艺术追求场面宏大、造像华丽、宁静空灵的风格截然不同。龙山石窟是道教石窟寺艺术的经典作品,其造像内容、雕刻技法在我国石窟寺艺术中占重要地位。
色彩斑斓的古代城市与民居建筑艺术
山西明清时期的建筑,保存有千余处之多,除了传统的寺庙宫观戏台建筑外,在城市建筑和民居建筑两方面的艺术成就最为显著。
山西有着众多的古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就有大同、平遥、祁县、代县、新绛等五处。平遥还以“一城、两寺”的人文建筑优势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仅有的两个以城市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性,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平遥这个尧舜时代就有记载的古地,历经几千年后,成为中国古代县城的标本,保存完整的平遥古城,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明朝的县城建置、官衙方位、街道规划、民居建筑、商街店肆的真实状况。明初扩建的城墙,是平遥古城的主要建筑物和平遥古城的象征,城墙高12米,墙厚5米,周长12华里,城墙上3000垛口、72敌楼,体现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传统文化内涵。城内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蚰蜒巷,城中的建筑东城隍,西县衙,南观音,北关公,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佛寺,集中体现了明清县级政权的礼法制度,反映了人神共治和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特征。其他几座历史名城,也都有充满独特人文精神和艺术美感的建筑。比如代县,唐初始建的文庙,是一组典型的儒学建筑群,边靖楼和杨家祠堂,则是民族融合的最好见证物。新绛城里保存有唐朝遗风的绛州大堂,有隋朝花园,有建于宋元明几朝的绛州钟楼、乐楼、鼓楼,引人注目。这些古老的建筑及其艺术形式,大大提升了历史名城的文化品位。
山西民居今天成为中国北方民居的典型代表,是因为明清时期晋人富饶而兴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深宅大院。山西现存比较完好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多达数十处,如晋中的乔家、王家、曹家、渠家、常家等院落建筑群,晋东南的皇城相府、郭峪村老巷老宅、柳氏民居堡寨,晋南的丁村老宅,晋西北的碛口古镇及其民居建筑等等,展示着几百年来山西民居的辉煌成果。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民居建筑,大都古朴厚重,高大结实,构成了一座座封闭的城堡,一座座幽深的庭院。一个院子有成百上千间的房屋,院套院,门套门,琉璃飞甍、砖石照壁、高台大屋、牌坊小桥、亭殿楼阁,与周边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许多建筑依山建势,因地制宜,高低叠置,参差错落,门窗间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沟通传达了众多的人文信息,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山西老宅院是中华民居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是几个世纪前建筑艺术的杰出成就。
山西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品质高雅,特色鲜明。她的历史脉络绵延了千万年而不断,她的先进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而不枯,她的艺术精神撒播了千万里而不散,山西历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山西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秀的成果结晶,是先祖赐给我们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我们今天依然需要借重和依托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