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阴符经》原文注解
(2016-10-12 13:48:42)分类: 飞兵云阁 |
《黄帝阴符经》原文
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 人心,机也; 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 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 奸生于国,时动必溃; 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 万物,人之盗也; 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所以神也。
日月有蔽,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如意明月释秘
《黄帝阴符经》书名解
《黄帝阴符经》历称黄帝撰,故名《黄帝阴符经》。虽非黄帝撰,却可为黄老学派内容的标志。《阴符经》全篇虽仅有399字,但言深意远,可谓参透天人玄机,其意旨与《道德经》相通,可看作是《道德经》的注解版。《阴符经》有多种版本,文句不完全一致,笔者认为应以唐初名臣书法家褚遂良奉敕写本为准。
关于此经名称,李荃认为:“阴者暗也,符者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称阴符。”而同时代的张果则认为:“心深微而无所不见,故能照自然之性,性惟深微而能照,斯谓之‘阴’。执自然之行,无所执也,故不执之以手,而执之以机。机变通而无所系,故能契自然之理。夫惟变通而能契,斯谓之‘符’。照之以心,契之以机,而“阴符”之义尽矣。清张清液认为: “‘阴’字,昔称分阴、寸阴,乃时字之义也。”也即时机契合之意。
《黄帝内经》中说“阴生阳长,阳杀阴藏”,“天藏德不止”,“阳化气,阴成形”。可见,在古中医理论体系中,阴属于有形物质,阳属于无形物质,而在中国古文明中,一切山川大地、万物生命之有形身体皆属于阴,其神机气立之场皆属于阳,故在堪舆中有峦头派与理气派的分别,在中医理论中有形神合一理论,在三式之中有天盘与地盘、人盘的分别,子学体系中有天干与地支的分属,一切皆有阴阳。符者,符合也。一切地理之中的有形之器符合天象之中的无形之气也,此即《阴符经》本义。
(一)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此句为《阴符经》总纲,也是解释《道德经》所说的,“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此即为“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的缘起与总纲。
《无极之镜》之《阴阳万象》与《五行璇玑》两章中,尽详尽细的说明了“天之道”是什么:是古盖天论,是古七衡六间图,是古太极图,是古钩绳图,是古河图、是古月行九道图等等。“执天之行”,地气之静承天气之动,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天干五合、地支六合,化生五运六气,分主客,生克制化、胜复郁发、五七之分等等,在河洛之元旦盘中进化出气象万千、五行丽地。五虫呼吸,人物气立,升降出入,司天司地,间气司人,万化大美,福祸相倚。当然,子学九式之中,无不可以化人化物,此为“尽矣”。
(二)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道家修炼界有一句话,“顺则生人,逆则成仙”,解释的是千奇百怪,自说自话。本篇的贼与盗是一对呼应之语,为什么?五行之中,相克为贼,相生为盗。所以中医的五邪之中,相克为贼邪,还有实邪、虚邪、微邪、正邪。《难经·五十难》曰:“: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然:从后来者为虚邪,从前来者为实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五行有生必有克,五行相生是凡人的生机,五行相克是道家修炼的天机,此即为逆则成仙,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昼行于外二十五周,夜行于五藏之阴二十五周,这个卫气行于五藏之阴的时候,就是逆则成仙的方式运行的,即相克运行,而不是相生运行的。“见之者昌”,内视内证之事,天目一开,无所谓内证与外证,看到的当然不同于肉眼凡胎所见。所以说,“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明白了五行五賊之理,懂得了天人合一的法术,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还不是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吗?!
(三)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在《黄帝内经》中无处不在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全息与参同契等等。“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四时之法成” “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故各有制,各有胜,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同异,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又提出气交的概念: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曰:何谓气交?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求之本,求之位,求之气交皆指求气之本。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因而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同上)即,人与万物,生于天地气交之中,人气从之则生长壮老已,万物从之则生长化收藏。人虽有自身特殊的运动方式,但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阖辟往来,是与天地万物相同、相通的。各个层次的五运或六气都发生在固定的时段或空间内。这种分布五运六气的时段或空间,《内经》称之为“气位”。气不交轻则五藏六腑逆乱,重则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看完这些《运气九篇》的一小部分,还不理解“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吗?不理解就怪了。
(四)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具有生杀长藏的功能,“一阴一阳谓之道”,“天法道,道法自然”,杀机即生机。“龙蛇起陆”,辰龙巳蛇,东南方向,起陆即离开陆地地平线的时候,正是季春季节,民间二月二龙抬头的龙就是此龙,东方青龙星象,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七宿。辛弃疾在《浣溪沙▪弄溪赋》中“看纵横斗转,龙蛇起陆,崩腾决去,雪练倾河。袅袅东风,悠悠倒影,摇动云山水又波。”中说的龙蛇起陆也是东风绿春的季节。“天地反覆”,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天气下降,地气升腾。天人合一,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就很好理解了。
(五)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人有聪笨,可以伏藏涵养,收心静意,降龙伏虎,水火既济,阴平阳秘。九窍之邪犯,主要看精气神的虚实,可以根据精气神决定邪气的动静出入。陶弘景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开篇就说“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可见,在道家修炼的过程中,驱外邪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其实古中医就是发源于道家的修炼过程中驱外邪的需要,所以现在中医江湖中还有道医的说法,实际上就是中医的前身,再往前,就叫做巫,以前的“医”的繁体字就是由上酉下巫组成的。现在在中医流派中还有这一中医法门,《黄帝内经》中也提到了这一法门,它叫“移精变气”,实际上就是祝由科。
(六)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道德经》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在《黄帝内经》的“运气九篇”之中,尤其是关于瘟疫的部分,有一个三年化疫的理论,还有一个主客之火、君臣之火的相临与反主,都会出现瘟疫。中医还有“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说法,实际上都是关于少阴君火与少阳相火的共同作用。木生火,火胜必克金;国家有奸佞,国家必有难。天人一理,只有明白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平衡,才能在修炼中达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才能称之为圣人。
(七)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也;万物,人之盗也;人万物之盗也。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阴阳生杀长藏之理,既是天生天杀,故谓之道之理也。天地之气生万物,万物生人,人又生万物,五行相生,故谓之盗也。中医中也有“子盗母气”的说法。五行相生顺气,天地人三才可以和气升降。天地人之气也是按照四时五行之气运化,即阴阳五行之气、五运六气之气、神机气立之气,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八)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人在修炼之中,逐渐达到天人合一状态之时,万化随心,盗气相生,贼气相克,阴平阳秘。这时人体的五脏六腑之神,即神魂魄意志以及身体泥丸中的识神与元神,都会有神乎神的表现,但是人却只知道神乎神的表现,却不知道神乎神的天象机制,即天机。
(九)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日月有定数,如年月日时之历法数;有周期数,如河图数、洛书数;有规律数,先天黄道八卦与后天赤道八卦。日月的大小按照时间与空间的规律周期变化。圣功生焉,天地人之盗气与贼气相辉映,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既是此意。“神明出焉,其盗机也,”中医的神机气立,五藏生克也。天下之凡人都看不见,也不知道也。君子得此贼气之天机,可以羽化;小人得此盗气之机,慢慢的就入黄泉了。《内经图》中所画之盗贼之机,既是此意。
(十)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盲者善听,聋者善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之常情。人心生于万物,身累于物,超脱的话,就羽化成仙;不超脱的话,执着于万物,为物所累,就会殃堕九泉。关键在于修炼的好坏,心性的高低,天目的开闭。
(十一)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道德经》中说“无为而无不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论是迅雷烈风,还是喜怒哀乐,都是有目的的天人之动,最后都是徒劳无功,因为一切皆有定数,一切皆是自然。《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乐极生神动气乱,静极生神清气爽。天人同理,无为而无不为,无恩而无不恩。
(十二)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道德经》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五十八章还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之璇玑之理。愚人以为知道了天地之理就是圣人了,殊不知真正的圣人是将天地之理与人身之理融为一体,达到高度天人合一。
(十三)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自然之道静,天地万物因法道法自然,故万物静生。道者,周行旋转不停止,向我而来曰大,离我而去曰逝去,渐行渐远,达到旋转轨道的尽头又转回来,这是什么?不就是地球系吗?一切天体围绕地球旋转,大、逝、远、反,一直这样周期性旋转下去,无休无止,所以阴阳也是相推,五星周期性这样旋转下去,五行也是变化不息。日月五星融为一体,阴阳五行即为一体,这就是天地之道相浸。那么这个道是什么?就是日月五星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黄道、赤道也。道是有形轨道,德是无形力场、磁场、粒子场。再返回来看,地球系(也可以看做是太阳系)的系统如果稳定,那么地球上的万物才可以生长,如果地球表面地震火山连发,那么万物生长就无从谈起了。
(十四)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至静至稳之天地轨道,不是阴阳律历所能完全计算契合的,因为律历只能内算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运行规律,而以其他星体(日月五星)为中心的天体运行规律,就是律历所不能内算的了。还有一层意思,至静之道,内证之道,内视之道,弥细之道,就是律历所不能了。只有天文神器,如璇玑玉衡、灵台、司南、日晷、圭表、铜壶滴漏等等,通过这些天文观测仪器,测定内算古七衡六间图、古太极图等等,这一切在《无极之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八卦甲子,即阴阳八卦、天干地支;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等等,都是《无极之镜》的一部分内容。
结束语
新人旧酒暖秋寒。风云戏沙写坤乾。且看欲尽尘经眼,休说沧海与桑田。阴符经,小儿篇。闲人日醒醉中欢。十年一觉春秋梦,为镜月人洗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