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翰樵:我敬佩好朋友陈家檐,我珍藏着他的著作《柯桥这个古镇》,在柯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开发蓄势待发的时候,再次欣赏、拜读好友的佳作:《柯桥这个古镇》,使我有更深、更多的感慨:我爱柯桥。
正如我的老同学宋志坚在《柯桥这个古镇》的序言中所写:“其中说到的柯桥的历史,柯桥的传说,柯桥的人与柯桥的事,有的是我早已熟悉的,有的却是作者从正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中梳理出来的。例如,对于古柯亭和融光寺遗址的种种说法,为读者立体认识柯桥,提供了诸多的元素。”
我特请托陈家檐朋友发给我该书的电子版本,大大方便了转载,谨将其中部分篇章,献与大家分享。


古 柯 桥 的 由
来
陈 家 檐
题记
一座矮小委琐的柯桥,历经了1000多个春秋的风雨剥蚀,至20世纪70年代拓宽成一座钢筋水泥桥——“新柯桥”;2004年,这“新柯桥”又被一座新的仿古单孔石拱桥——“柯桥”取而代之。虽说这“柯桥”几易其桥,但是柯桥这名气却是越易越大,成为共和国版图上一颗耀眼炫目的新星。如今,柯桥这个水乡小镇,已经成为绍兴县的县域中心,成为世人瞩目的一块黄金宝地。然而她的起始,却出于2000多年前的一个美丽而动人的故事。
那是冬日的一天下午。天色灰蒙,大地彻寒。
在江南的浙东大运河纤道上,步履蹒跚地走来一对青年男女。那男的面色憔悴,衣衫褴褛,却长得伟岸挺拔;那女的面色苍白,肩削腰细,举止娴雅,由男子搀扶着,行路匆匆。
原来这男子姓柯,河南人士。正值雄姿英发之时,只因家境困苦,被迫辍学,出外在那位女子家做长工。那女子自是个大家闺秀,芳龄十八,不仅生得楚楚动人、秀色可餐,而且心地良善、为人贤淑,因看中柯长工年少英俊、老实谦和,聪颖能干,故两人在一来两去之间渐渐地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个冬日的夜晚,柯长工偷偷地摸进了小姐的闺房,与心上人私下幽会。谁料此事被小姐的父亲发现,勃然大怒,一气之下,令女儿自寻“出路”。其母不忍,私下出与银两衣物,教女儿深夜与柯长工一起逃遁他乡活命。
小姐无奈,痛别母亲,挥泪出走,乘着月黑天高,一路逃奔。经无数个日行夜歇,两人终于行至距今绍兴以西10多公里处的石纤道上,那女子终因生性娇弱,经不起长途旅途的艰辛和饥饿,两眼一花、双腿一软,跌倒在地,疼痛不止,凄凄然哭泣起来,吓得柯长工呼天不应唤地不灵,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柯长工无望地抬起头,想寻找“救兵”。极目处四野无人,唯见不远处的纤道旁,隐隐然一只小船在风浪的拍打下左右摇摆,于是柯长工便再度死命地叫喊起来。
那船中之公闻听叫喊声,起桨速速而来。柯长工急忙将小姐抱入船舱,捋起裤管,见已是脚骨断裂,竟心疼得泪花纷飞。正在六神无主时,船公方知这对外地青年奔波之困,才同情地点拨道:“小伙子,离此地不远处的南山遍布草药,你们还是先到那里暂时安顿养伤,然后再作计宜。”
“如此也好、如此也好,多谢长辈指教。”
柯长工感激地点点头,一个劲地向船公道谢。于是乌蓬船荡起双桨,一路劈波斩浪,向着南山“飕飕”划去。
几个月后,小姐在柯长工的精心调养下,终于医治好了腿伤,两人遂在南山山岩中结为秦晋之好。
十几个春秋后,靠着勤劳节俭,以捕鱼织网为生的柯长工一家渐渐地成为当地一大富户。但是对于昔日的困境,柯长工总是念念不忘,每每逢年过节,总要出资筹物,接济穷乡苦邻,因此深得村民们的敬重和爱戴。
光阴荏苒,转眼间到了柯长工儿孙绕膝的晚年。此时,虽然柯家已是南山一带的头号富户,但他想到自己的一生,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有了,又觉得似乎什么都没有,心中郁郁然不能安寝。
一日中午,时值百花吐艳、风日晴和的春上。柯长工百无聊赖地出得家门,漫步于山间小径,随着“叮咚”作响的泉水声遁山顶远远望去,朦胧中似有两个人一动不动地对坐着。柯长工觉得很是奇怪:这山虽不是十分的高,但是个无打坐之地,因此很少有人上此山顶。想到这里,他便急步登上山顶,站住一看,果然见到两位白髯长者正在凝神对弈。石桌子上置放着一个硕大的棋盘,棋盘的中间写着“木其者,大可也”六个大字。柯长工对此无甚兴趣,只是两老木然对坐,专注棋盘,旁若无人的棋风感觉很为惊讶,于是便站在一老者身后静心观阵。谁知这一观竟是半天。此时已近日落西天,山风徐来,林涛齐吼,柯长工不觉扭脖“啊”的一声喷嚏。待他转过脸来,两老已然不知去向,桌上也是空空如也,唯见上面端端正正地刻着一个“桥”字。柯长工对着“桥”出神了半晌,方才领悟出个中滋味,于是欣欣然下得山来。这山,便是现时位于绍兴县城柯桥南首3华里许的棋盘山。
第二天,柯长工就带领他的子孙们坐着乌蓬船四处察看。最后,他将手指定一处断纤道连声高叫:“就在这里,就在这里!”家人不明其意,疑惑地问道:“这里是什么?”柯长工微笑着作答:“造桥,在这里造一座桥,一座连接纤道、方便黎民行走的石拱桥。”
说完,便在船中和子孙们一起商量造桥的事。
一个月后,做好了准备工作的柯长工就起桩建造起一座单孔石拱桥来。
在桥完工的那一天,为了造桥而呕心沥血、四出奔波,已然积劳成疾的柯长工一病不起。家人劝他好生疗养,但他却执意要去新造的桥上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他说:“这是神仙特意授教给我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倾心为之,直到生命的终止之时。”家人没法,只好抬着他来到桥上。然而,柯长工就这么在桥上含笑看了几眼,就安然西归了。
柯长工走了,人们都说:“柯老造桥,是他自己的阴德,也是上苍的安排。”
后来,为了永远纪念这位劳苦功高、大仁大义的柯长工,人们便把他居住的地方叫做了柯岩,把他出资建造的那座石拱桥叫做了柯桥。
后来,这“柯桥”的桥名,竟成了一个水乡古镇的地名,成了江南一个首屈一指,物产富饶、人杰地灵的古镇的地名。
(写于1997年10月3日)
谢谢陈家檐为柯桥记下的精彩著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