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诗词十首及简析
(2025-10-23 15:56:56)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林承强 撰
01
捣练子 忠孝铭(依冯延巳体)
担海色,奉亲茶,耕读传家映彩霞。
但使周门清节在,寸心寸土报中华。
02
南乡子 麟凤栖霞(依欧阳炯体)
古厝鹏抟,龙首星辉耀故园。
十载寒窗名世举。承祖。文武经纶山海处。
03
临江仙 周厝咏(依贺铸体)
古厝面海聆涛久,曾经风雨如磐。
新承族训刻碑传。阁楼观澜处,耕读两相延。
幸福人家挥翰墨,潮痕皆作诗笺。
溪南潮涌百帆还。家山终不老,忠孝续华篇。
04
西江月 求知(依柳永体)
纸上得来终浅,躬身实践方真。
心明眼亮辨迷津,更要深思饱蕴。
循序读书修业,高瞻远瞩求真。
问渠活水哪来新?为有源头学问。
05
卜算子 书趣(依苏轼体)
案头墨香浮,卷里乾坤雅。字句珠玑细细寻,不觉东方夜。
陋室有书香,何必千金价?腹有诗书气自华,笑对人间画。
06
如梦令 勤读(依后唐庄宗体)
莫恋金银锦绣,须记初心为首。案牍夜灯明,报国安民德厚。
勤读,勤读,留得诗篇香透。
07
浣溪沙 敦睦(依韩偓体)
一脉连枝百代昌,宗亲敬祖祀馨香。富贤恤教礼为纲。
玉树琼花春色早,燕飞莺啭福源长。和风满院共壶觞。
08
忆江南 耕读(依白居易体)
诗画好,耕读有精神。
破万卷时心自远,为千家处见其真。
何惧鬓霜新?
09
诗中日月
远离尘事境,唯有墨痕香。
一页翻春去,诗中日月长。
10
丰年咏
春雨滋经笥,秋灯种字川。
砚田描盛世,提笔即丰年。
以下为林承强先生《耕读传家诗词十首》的简明解析,从思想内涵、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三个维度展开:
一、核心主题:耕读精神的立体诠释
家国情怀的基石,《忠孝铭》《周厝咏》以“担海色,奉亲茶”“忠孝续华篇”等句,将农耕劳作、诗书传家与忠孝报国相融合,体现“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伦理结构。
知行合一的治学观,《求知》强调“纸上得来终浅,躬身实践方真”,《书趣》以“字句珠玑细细寻”呼应,揭示耕读传统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实践哲学。
精神富足的价值观,《勤读》直言“莫恋金银锦绣”,《书趣》更以“陋室有书香,何必千金价”彰显超越物质的文化自信,呼应“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士人精神。
二、艺术手法:古典意象的现代重构
时空交织的意象群
自然意象:彩霞、星辉、海涛(《麟凤栖霞》《周厝咏》)象征耕读精神的永恒性;
人文意象:碑刻、砚田、夜灯(《敦睦》《丰年咏》)赋予文化传承具象载体。
如《诗中日月》以“一页翻春去”将时间流逝诗化为书页翻动,凸显阅读对生命的延展。
词牌选择的匠心
词牌
铿锵短调(捣练子、如梦令)
舒展长调(临江仙、西江月)
三、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麟凤栖霞》中“古厝鹏抟”“山海经纶”,将闽东古厝建筑、海洋文化与耕读传统结合,为乡土文明复兴提供精神资源。
教育本质的返璞归真
《丰年咏》“春雨滋经笥,秋灯种字川”以农耕喻教育:春雨润泽书箱(经笥),秋夜耕作文字之田,揭示教育如农事的沉淀规律。
家族伦理的现代启示
《敦睦》通过“玉树琼花”“和风满院”的家族盛景,强调“恤教礼纲”对维系宗族凝聚力的核心作用,呼应当代家风建设需求。
四、突破性亮点:传统母题的创新书写
海洋文明的注入
突破内陆农耕书写传统,《周厝咏》“面海聆涛”、《麟凤栖霞》“山海经纶”等句,将耕读文化与海洋文明融合,拓展意象边界。
“耕”“读”互文性强化
《耕读》中“破万卷时心自远,为千家处见其真”,揭示阅读广度(破万卷)与服务实践(为千家)的辩证关系,赋予耕读传统新内涵。
科技时代的隐喻
《求知》尾句“问渠活水哪来新?为有源头学问”,化用朱熹“源头活水”典,暗喻在信息爆炸时代,深耕经典仍是创新之本。
总结:林承强先生这组诗词以古典词牌为容器,注入耕读文明的精神内核,通过山海意象的在地化书写,构建起“家庭-乡土-国家”的价值链。在机械化农业取代躬耕、电子阅读冲击纸本的当下,其作既是传统文化基因库的活态样本,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条通过“诗性劳作”安顿心灵的路径。如《丰年咏》所启示:当砚田成为心田,提笔即是精神丰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