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安岛赋及赏析
(2025-08-28 12:57:21)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东安岛赋及赏析
林承强 撰
闽东之滨,霞浦之南,有岛殊绝,名曰东安。其地控三港而临沧海,衔七星以接云湍。潮推雪练,日耀金滩,渔歌起落之处,造化独运,存海上之奇观。今吾临此仙境,目极天海,心荡沧溟,故作斯赋以彰其胜。
若夫晨光初透,雾隐瀛洲。千顷渔排如玄青之经纬,星罗棋布;万点舟楫若银鳞之游弋,声动清流。潮推浪涌,网浮若隐若现;桨破烟开,人影乍沉乍浮。渔者立舟头而曝网,鸥鹭掠碧水以衔鳞。青峰环抱列戟含黛,浑如仙班拱卫之屏。忽闻紫菜田中清歌起,乃是渔姑踏浪采收忙,素手翻飞处,紫霞轻舞入箩筐。
至若晴空朗照,万象晶莹。岛屿浮波似青螺之叠翠,礁石嶙峋若星斗之棋枰。海上阡陌纵横如城郭,浮桥木屋勾连若云庭。渔排为田,网箱为畴,耕海牧鱼,世代相承。更有铁塔巍巍,银线贯空,驱暗夜之魑魅,照归帆之迷程。遥观风轮悬翼,汲沧海之浩气;静听机声匀吐,谱产业之新声。斯乃人力巧夺天工之妙,亦显海国儿女之峥嵘。
及至夕照熔金,暮色苍茫。千帆归港如群鹜之赴浦,渔火初燃若星河之坠江。妈祖庙前,香烟袅袅萦古意;贝壳檐下,风铎声声寄祯祥。远眺村落参差,悬灯似蚌珠之耀彩;近闻灶台鼎沸,烹鲜诱星月之垂光。老叟倚门闲话沧桑变,稚子逐浪笑踏雪涛凉。渔舟夜泊处,星垂渔火共珠胎;海客醉眠时,梦枕潮音到故乡!
嗟乎!东安之奇,奇在沧海桑田之变奏;东安之魂,魂系耕海牧渔之脉流。潮汐为律,世代传唱不朽渔谣;风涛作砚,岁月书写壮阔春秋。观此岛也,岂止山海形胜?实乃一曲人与海洋共生之礼赞,一幅传统与现代辉映之鸿猷!愿此蓬莱永驻,共天地悠悠。诗赞:
此间春色画中藏,云卷鸥飞水带香。
百里碧波浮蜃阁,一川晴翠隐渔庄。
潮生蟹影穿烟渚,涛响鱼痕没夕阳。
谁道蓬瀛无觅处,东安风物胜仙乡。
赏析:林承强先生的《东安岛赋》,以其雄健的笔力、瑰丽的辞藻与深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闽东海疆明珠——东安岛的全景式画卷。此赋不仅生动展现了东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人文风情,更深刻揭示了海岛儿女与海洋和谐共生、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通篇结构严谨,意境高远,文采斐然,堪称咏岛赋中的佳作。
一、 开篇破题,定位奇绝,总领全篇气象
赋文开篇即以“闽东之滨,霞浦之南,有岛殊绝,名曰东安”破题,简洁明了地指明了东安岛的地理位置与“殊绝”的总体特征。继而以“控三港而临沧海,衔七星以接云湍”的对仗句式,勾勒出岛屿的险要地势与磅礴气势。“潮推雪练,日耀金滩”寥寥数字,便将海浪的洁白与沙滩的炫目描绘得栩栩如生。“渔歌起落之处,造化独运,存海上之奇观”一句,则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并以“奇观”二字总括东安岛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的具体铺陈定下了基调。作者“临此仙境,目极天海,心荡沧溟”的主观感受,更增添了赋文的感染力,引出“作斯赋以彰其胜”的创作动因。
二、 时序为经,光影为纬,铺展海岛长卷
赋文主体部分以时间为线索,巧妙地选取了晨光初透、晴空朗照、夕照熔金三个典型时段,细致描绘了东安岛一日之中的万千气象与人文活动,层次分明,各有侧重。
晨光初透,雾隐瀛洲:朦胧仙境与渔事开端 作者以“晨光初透,雾隐瀛洲”起笔,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意境。“千顷渔排如玄青之经纬,星罗棋布;万点舟楫若银鳞之游弋,声动清流”,运用比喻与对偶,将海上渔排与舟楫的壮观景象生动展现。“潮推浪涌,网浮若隐若现;桨破烟开,人影乍沉乍浮”,动静结合,画面感极强。渔者曝网、鸥鹭衔鳞、青峰列戟、渔姑踏浪采收紫菜等细节,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晨海劳作图,将“海上之奇观”具象化。
晴空朗照,万象晶莹:耕海牧渔与时代新声 若晨光中的东安是朦胧的仙境,那么晴空下的东安则展现出其清晰而富有活力的一面。“岛屿浮波似青螺之叠翠,礁石嶙峋若星斗之棋枰”,比喻新奇贴切。“海上阡陌纵横如城郭,浮桥木屋勾连若云庭”,形象地描绘了渔排的布局。“渔排为田,网箱为畴,耕海牧鱼,世代相承”,点出了东安岛独特的生产方式与悠久传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未停留在对传统的描绘,而是融入了现代元素:“铁塔巍巍,银线贯空”带来光明,“风轮悬翼”“机声匀吐”展现了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这不仅是“人力巧夺天工之妙”,更是“海国儿女之峥嵘”精神的体现,使赋作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
夕照熔金,暮色苍茫:归航静谧与人文温馨,夕阳下的东安岛,别有一番韵味。“夕照熔金,暮色苍茫”,奠定了宁静而温暖的基调。“千帆归港如群鹜之赴浦,渔火初燃若星河之坠江”,气势恢宏又不失柔美。妈祖庙的“香烟袅袅”与贝壳檐下的“风铎声声”,增添了古朴的民俗风情与祈福氛围。村落悬灯、灶台鼎沸、老叟闲话、稚子逐浪等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与人间烟火气。“星垂渔火共珠胎”“梦枕潮音到故乡”,则将夜景的美丽与游子的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意境悠远。
三、卒章显志,升华主旨,凝练岛魂精神
赋文结尾部分,作者抚今追昔,发出“嗟乎”之叹,对东安岛的“奇”与“魂”进行了深刻提炼。“东安之奇,奇在沧海桑田之变奏;东安之魂,魂系耕海牧渔之脉流”,此句画龙点睛,指出了东安岛自然景观的变迁与人文精神的传承。“潮汐为律,世代传唱不朽渔谣;风涛作砚,岁月书写壮阔春秋”,将自然现象与人文创造巧妙结合,意境宏大。作者进一步升华,认为东安岛“岂止山海形胜?实乃一曲人与海洋共生之礼赞,一幅传统与现代辉映之鸿猷!”这不仅是对东安岛的高度赞美,也体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深刻思考。最后以“愿此蓬莱永驻,共天地悠悠”作结,寄托了对东安岛永葆美丽、长久发展的美好祝愿。
四、诗赋合璧,文采斐然,增强艺术感染力
赋文之后,作者附上一首七言律诗,对东安岛的春色、碧波、渔庄、潮蟹、夕阳等景致再次进行了凝练的描绘,与赋文内容相得益彰,“谁道蓬瀛无觅处,东安风物胜仙乡”更是与开篇的“仙境”遥相呼应,进一步强化了东安岛的魅力。
通篇来看,《东安岛赋》语言典雅,对仗工整,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意象丰富,气势充沛。作者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既展现了东安岛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盛,也抒发了对海岛人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此赋不仅是对东安岛的生动记录,更是对海洋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深情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