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诗人郑丽华作品及赏析

标签:
文化杂谈诗联 |
分类: 美丽霞浦 |
霞浦诗人郑丽华作品及赏析
01
《酒香与粉笔灰》
艾草在门楣抖落第五滴露水时
她的教案正停在模拟卷的最后一题
屏幕突然弹出的对话框
像枚粽子里意外裹着的蜜枣
甜得让红笔顿了顿
他说仓库的酒缸刚封了新泥
说二十年的账本记着同一句话
“称要足 心要诚”
说这话时 她正擦掉板书上的错字
粉笔灰落进键盘的缝隙
像接住了他话语里的温度
六月的雨总在晚自习后落下
他拍来酒窖的青苔
她发来孩子熟睡的侧脸
两个忙碌的影子
在视频框里慢慢叠成一个
他说等这批酒出窖就来看她
她说等学生考完就去酒厂
看那些诚实的粮食
如何在时光里酿成琥珀
直到七月的蝉鸣撕哑了声带
他的消息带着酒气的疲惫
“都没了”——三个字砸在屏幕上
像摔碎的酒坛 碎玻璃里
映着她突然红透的眼眶
从此电话成了唯一的渡船
她数着他声音里的叹息
像数着试卷上未改的红叉
他说别等了 风声里全是债务
她说你听 我的备课笔记里
每一页都记着你的酒坊
此刻她正对着空酒瓶发呆
瓶身上还贴着端午的标签
晚风穿过窗棂时
带来远处夜市的喧闹
而她握着电话的手指
正慢慢攥紧
那枚从他酒坊寄来的
未被辜负的瓶盖
02
《风中的铃铛》
窗帘被暮色浸成浅灰时
她的影子正爬上窗棂
像晾了半世的棉絮
轻轻 压着玻璃上的霜纹
檐角的铜铃晃了晃
把最后一缕夕照晃成碎银
她数着铃舌碰出的颤音
一声是灶台边冷掉的粥
一声是晾衣绳上打转的云
风从巷口钻进来时
带着巷尾老槐树的气息
多像他走那年的春天
她把铃铛系在他的行李箱
说风会替她多问几句
此刻铃声正漫过晾衣杆
漫过她鬓角新生的白发
每一声都裹着未拆的光阴
——他寄来的明信片还压在镜下
邮戳已褪成模糊的远山
她伸手去够飘动的窗帘
指腹擦过玻璃上的哈气
那里刚写过他的名字
被风卷着 混进铃铛的余音里
像她藏了半生的叹息
终于有了可去的方向
03
《那块绿草地》
蒲公英把伞撑在风里时
你总踩着铃声穿过栅栏
公办教案的油墨香
混着民办黑板擦的粉笔灰
在苜蓿草铺开的褶皱里
长成彼此眼底的晨昏
蝉鸣把阳光嚼得细碎
我们坐着的地方
三叶草举着半透明的光斑
远处的水渠淌着银亮的絮语
像你总说的那句“没关系”
柔软地漫过体制划出的岸
当暮色漫过教案的褶皱
你的手指穿过我衬衫的纽扣
所有的“正式”与“临时”
都在草叶的震颤里失效
我们是两株突然疯长的狗尾草
在晚风里交出全部的摇晃
吻落时 蒲公英正掠过鼻尖
像某个未说出口的职称
被月光轻轻摁进草色深处
此刻所有的分类都失去意义
只有心跳是唯一的公章
盖在这片无人登记的绿上
04
《两匹黑马》
课堂的阳光里 总飘着她们的影子
小郑的小说藏在课本后
小杨的刘海垂下来 遮住半张睡脸
粉笔灰落进她们的发间
像没被注意的 细小的星子
作业本偶尔空着 她们低头
说声抱歉时 睫毛垂成帘
郑老师的笑声 总轻轻落在
未完成的格子上 像春风
吻过暂时合拢的花苞
毕业考的铃声 撞碎晨雾
她们握着笔的姿势 突然挺拔
娟秀的字迹 顺着笔尖流淌
像平时藏在草稿纸背面的
那些 无人知晓的认真
成绩公布那天 蝉鸣都顿了顿
98 分的数字 像两匹黑马
从榜单里跃出来 郑老师捏着试卷
看那熟悉的娟秀笔画
突然想起 她们低头看书时
眼里闪过的 细碎的光
家长们的眼镜 落在走廊
孩子们的惊叹 撞响了窗
只有郑老师望着她们
悄悄红了眼眶——
原来有些种子 习惯在暗处
把根 扎得很深
等一场雨 就长成
让人仰望的 参天模样
05
《蜕变》
他的作业本总躲在最厚的那摞
红叉像没晒干的泪痕
每次听写本发下来
他都把 58 分折成小方块
塞进书包最深的角落
郑老师的语文课总飘着桂花香
她把比喻句种进春天的风里
把排比句叠成纸飞机
胖墩墩的他 缩在座位里
像颗没发起来的面团
直到那天 她蹲在他课桌旁
用红笔圈出"的地得"的区别
指尖碰过他发烫的手背
说 你看这个"胖"字
多像个装满力气的小灯笼
他开始把生字抄在橡皮上
课间对着走廊的镜子念课文
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作业本上的红勾 从三个
慢慢长成一串糖葫芦
毕业考卷发下来时
他盯着91 分的数字
揉了三次眼睛 窗外的蝉鸣
突然变得清脆 郑老师接过试卷
眼镜滑到鼻尖 笑出了泪花
毕业典礼的康乃馨堆成小山
他捧着最胖的那束 脸比花朵红
郑老师的白衬衫沾着花瓣
望着他跑向操场的背影
忽然觉得 那些熬在灯下的夜晚
都变成了 此刻他身后
不断拉长的 金色的光
06
《爱的红袋子》
晨光爬上讲台时
她总先拍拍那个布袋
绛红的布面磨出毛边
像她袖口翻卷的年轮
装过学生冻裂的指尖
她把暖手宝裹进袋里
隔着布料焐热那些通红的冻疮
像焐着一棵棵待放的春芽
装过毕业照上的笑靥
孩子们把花瓣、奖状边角塞进来
说这是给"红色收藏家"的礼物
她数着,像数着祖国的星辰
袋子渐渐沉了
装下四十个教师节的粉笔灰
装下一万多归家的路灯影
装下无数次批改作业时
台灯漏进袋口的光
连 她自己都忘了
最初那点红
如何漫过岁月的褶皱
直到退休那天
她把袋子铺在讲台上
倒出一捧褪色的红豆——
是历届学生用红绳系的
每颗都刻着日期和名字
倒出半块舍不得吃的水果糖
玻璃纸在阳光下折射出虹
倒出一张泛黄的地图
上面圈满孩子们去往的城市
像撒在祖国版图上的火种
她忽然明白
这袋子从不是用来装的
是用来漏的——
漏掉了自己的青春
漏成学生眼里的光
漏掉了无数个平凡日夜
漏成讲台上永不熄灭的烛火
此刻夕阳正穿过窗户
把红袋子照得透亮
像一枚被岁月打磨的朱砂印
盖在 她与祖国的契约上
而那些漏下的爱
早已长成森林
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年复一年,抽出新芽
07
《前行的一道光》
那半年的晨雾总裹着霜
教案本在案头堆成山岗
我攥着半截粉笔 像攥着
即将熄灭的星子 讲台下
六十多双眼睛在等一束光
你总在课间递来热汤
说别急 褶皱会慢慢烫平
你替我把散落的作业本码齐
指尖带着阳光的温度
在备课本边缘写下 慢慢来
当我对着成绩表红了眼眶
你把折线图折成纸飞机
说上升的弧度 总藏在
几次颠簸之后 窗外的玉兰
正悄悄舒展第三片花瓣
你教我蹲下来听孩子的嘀咕
把批评酿成蜂蜜的浓度
那些被我忽略的细碎瞬间
在你目光里 都成了
值得呵护的嫩芽
如今栀子花又开得明亮
我终于能笑着细数
那些被你照亮的晨昏
原来你走过的地方
早已长出银河
而我胸口跳动的 是你
种下的 永不熄灭的
太阳
08
《双向奔赴》
夕阳把讲台镀成琥珀时
他们突然把她举起来
六十多双手托着半旧的教案
像托着 整个春天的重量
她的白衬衫沾着粉笔灰
发间别着学生送的野菊
批改作业的红笔尖
总在深夜亮成星子
试卷上的勾勾叉叉
都带着晨露的温度
那些被她圈住的错字
后来长成作文里的彩虹
她把熬夜标出的重点
熬成孩子们眼里的光
办公室的台灯知道
她总把"加油"写在分数旁边
课堂是沸腾的溪流
他们争着举起发烫的手掌
把问题抛成浪花
她站在漩涡中心
笑着接住每一颗跃动的石子
成绩单上的数字
悄悄爬上云端
毕业照里她站在最中间
被六十多张笑脸簇拥着
像被阳光捧着的向日葵
她不知道 孩子们偷偷数过
她鬓角新添的白发
正和他们心里的敬爱
一起生长
原来爱从来不是单行道
当她把光种进他们眼底
那些年轻的心跳
早已长成森林
托举着 她未说出口的
整个星河
09
《跑操,亮丽的风景线》
我的特步鞋踩着塑胶跑道的弹性
唐老师的运动服兜满风
我举着小喇叭走在最前
121的节拍 敲碎晨雾
六三班的队伍 像条醒过来的河
他的声音裹着阳光
把六十多个身影拧成绳
我在队尾数着摆动的手臂
看蓝白校服掀起波浪
每个步伐都踩着同一颗心跳
转弯时我手中的喇叭闪了下
像突然亮起的航标
唐老师侧身扶了把差点摔倒的女孩
队伍趁机长出新的弧度
比操场的圆弧更流畅
当广播念出"第一名"
欢呼突然漫过跑道
孩子们把校服抛向天空
我紧握的喇叭滚出一串笑
唐老师的白球鞋沾着草屑
在夕阳里亮得像枚勋章
我望着他们扑向领奖台的背影
忽然懂了 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晨跑
那些喊哑的口号 原来都在酿
此刻漫上来的甜
风穿过空荡荡的操场时
还在重复 我们和孩子们
一起跑出的 那道
会发光的弧线
10
《邂逅》
暮色把竹竿泡成翡翠
风穿过叶隙时 脚步轻了
像怕碰落 竹尖挑着的
最后一缕夕阳
她的蓝纱裙 是突然漫过来的
一小块天空 裹着
竹影筛下的碎光 裙摆扫过
新冒的笋尖 惊起
三只逃窜的甲虫
他的白T恤 沾着草叶的香
牛仔裤口袋里 半块
没吃完的薄荷糖 正和心跳
撞出细碎的响
竹节在身后数着沉默
她数着鞋尖碾过的光斑
每片叶子都在偷看——
他喉结滚动的弧度
恰好接住 她睫毛垂下的
半阙月光
他想说什么 却被风抢了先
竹叶沙沙 替他念出
未出口的慌乱 她转身时
发梢扫过竹茎
整座竹林 突然晃了晃
像有无数颗心 同时
在暮色里 轻轻
发了芽
赏析:
郑丽华的这组诗歌,以其细腻入微的观察、质朴而富有张力的语言,以及对平凡生活中情感与精神力量的深刻挖掘,构建了一个充满温度与共鸣的文学世界。她的诗歌如同一位沉静的叙述者,在日常的琐碎与时代的变迁中,捕捉那些易被忽略却动人心魄的瞬间,展现了人性的坚韧、情感的深沉与生命的光辉。以下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其作品进行赏析:
一、情感的深度与普遍性:以“小叙事”承载“大情怀”
郑丽华的诗歌多聚焦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是女性视角下的情感世界与人生境遇。无论是《酒香与粉笔灰》中教师与酒坊主之间因变故阻隔却矢志不渝的爱情,《风中的铃铛》里对远行亲人跨越时空的思念,还是《爱的红袋子》《前行的一道光》《双向奔赴》中师生间纯粹而深厚的情谊,都体现了诗人对“情”的精准捕捉与深刻洞察。
爱情的坚韧与守望:在《酒香与粉笔灰》中,诗人以“酒香”与“粉笔灰”作为两个主角身份与生活的象征,通过“未被辜负的瓶盖”这一核心意象,将爱情的承诺、生活的重压与人性的坚守融为一体。“都没了”三个字的冲击力,与“每一页都记着你的酒坊”的执着形成强烈对比,展现了爱情在困境中的韧性。
亲情的绵长与含蓄:《风中的铃铛》以“铃铛”为线索,串联起“灶台边冷掉的粥”“晾衣绳上打转的云”等日常细节,将对远行亲人的思念化为具象的“铃声”,“一声是……一声是……”的排比,层层递进地铺陈出情感的厚度,结尾“藏了半生的叹息终于有了可去的方向”,赋予含蓄的思念以温暖的落点。
师生情的纯粹与伟大:这组诗歌中,多首作品(如《两匹黑马》《蜕变》《爱的红袋子》《前行的一道光》《双向奔赴》)聚焦教师这一身份,展现了教育者的奉献与学生的成长。《蜕变》中“他”从“58分”到“91分”的转变,不仅是成绩的提升,更是生命的“蜕变”,而教师“熬在灯下的夜晚”最终化为学生“身后不断拉长的金色的光”,深刻诠释了教育的意义。《爱的红袋子》更是将教师的爱具象化为一个“绛红的布袋”,里面装着“冻裂的指尖”“毕业照上的笑靥”“四十个教师节的粉笔灰”,最终“漏成学生眼里的光”,将平凡的坚守升华为“与祖国的契约”,赋予师生情以家国情怀的深度。
二、意象的精心营造与象征意义
诗人擅长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象,并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使诗歌意境深远,余味悠长。
核心意象的贯穿:如《酒香与粉笔灰》中的“酒”(酒缸、酒瓶、酒气、瓶盖)与“粉笔灰”(教案、板书、红叉、备课笔记),不仅是生活场景的再现,更是人物身份、情感与命运的载体。“未被辜负的瓶盖”象征着爱情的承诺与坚守;《风中的铃铛》中的“铃铛”是思念的使者,“风”则是传递情感的媒介;《爱的红袋子》中的“红袋子”是爱的容器与见证。
自然意象的情感投射:诗人常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如“艾草在门楣抖落第五滴露水”(《酒香与粉笔灰》)、“蒲公英把伞撑在风里”(《那块绿草地》)、“檐角的铜铃晃了晃,把最后一缕夕照晃成碎银”(《风中的铃铛》)、“蝉鸣把阳光嚼得细碎”(《那块绿草地》)。这些自然意象不仅营造了诗意的氛围,更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呼应,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日常物象的诗意升华:“空酒瓶”“未改的红叉”“未拆的光阴”“褪色的红豆”“半块水果糖”“泛黄的地图”等日常物品,在诗人笔下都被赋予了情感温度与时间重量,成为记忆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使诗歌充满生活气息的同时,又超越了生活的表层。
三、叙事性与抒情性的融合
郑丽华的诗歌兼具叙事的完整性与抒情的含蓄性。每首诗都像一个微型故事,有场景、有人物、有情节的推进(尤其是《酒香与粉笔灰》《蜕变》《两匹黑马》等),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叙述,自然引出情感的抒发,避免了空洞的抒情。
细节的真实与生动: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如《酒香与粉笔灰》中“粉笔灰落进键盘的缝隙,像接住了他话语里的温度”,《风中的铃铛》中“她数着铃舌碰出的颤音,一声是灶台边冷掉的粥,一声是晾衣绳上打转的云”,《蜕变》中“他开始把生字抄在橡皮上,课间对着走廊的镜子念课文”。这些细节的真实描绘,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更加真挚。
节奏的舒缓与张力:诗歌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富有内在的节奏和张力。句式长短结合,语气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情感转折处,如《酒香与粉笔灰》中“‘都没了’——三个字砸在屏幕上,像摔碎的酒坛”,一个破折号和比喻,将突如其来的打击表现得淋漓尽致;《双向奔赴》中“原来爱从来不是单行道”的顿悟,将师生间的情感互动推向高潮。
四、主题的时代感与人文关怀
尽管诗歌多聚焦于个体情感与日常生活,但其背后蕴含着对时代、社会与人生命运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对平凡人的尊重与礼赞:诗中的主角多为教师、酒坊主、普通家庭妇女等平凡人,诗人通过对他们生活与情感的描绘,展现了平凡人身上所具有的坚韧、善良、执着等美好品质,如《酒香与粉笔灰》中面对债务与分离,男女主角依然坚守承诺;《爱的红袋子》中教师将一生奉献给学生。
对时代困境的隐晦反映:《酒香与粉笔灰》中“风声里全是债务”“都没了”等语句,隐晦地触及了市场经济下个体的生存困境;《那块绿草地》中“公办教案的油墨香,混着民办黑板擦的粉笔灰”“体制划出的岸”,则暗示了社会身份差异带来的隔阂,而“所有的‘正式’与‘临时’,都在草叶的震颤里失效”,表达了对超越世俗标签的纯粹情感的向往。
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无论是爱情的坚守、亲情的思念,还是教育的奉献,诗歌都在肯定个体情感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前行的一道光》中“原来你走过的地方,早已长出银河,而我胸口跳动的,是你种下的,永不熄灭的太阳”,《双向奔赴》中“原来爱从来不是单行道……那些年轻的心跳,早已长成森林,托举着,她未说出口的整个星河”,都将个体的情感与行动升华为照亮他人、温暖世界的力量。
总结:郑丽华的这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鲜活的意象、质朴的语言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爱与力量的世界。她从日常生活中汲取诗意,于平凡处见伟大,于细微处显真情,让读者在感动于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生命的美好。这些诗歌如同“风中的铃铛”,在岁月的吹拂下,发出清脆而温暖的声响,余韵悠长。(林承强撰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