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章钜小黄楼赋及赏析

(2025-08-17 15:41:52)
标签:

旅游

诗联

文化

杂谈

分类: 福建风景篇

梁章钜小黄楼赋及赏析

林承强

 

黄楼何奇?奇在方寸藏天地。入门见照壁,镌"诗礼传家"四字;转廊遇月洞,框"松竹迎宾"一图。中庭设"听雨轩":夏夜可闻骤雨打荷,冬晨但见素雪压梅。侧室辟"鉴古斋":商彝周鼎列架,汉瓦秦砖盈橱。最是西窗小筑,推窗即见"三山两塔",收尽闽都气象。  

茝林公(梁章钜字)以楹联名世,其魂长驻斯楼。春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道尽士人襟抱;寿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尽显名臣风骨。今游客摩挲碑刻,犹觉墨痕温润;学子吟哦旧句,恍闻清谈琅琅。嗟夫!楼宇可朽,文脉长青;砖瓦易凋,风骨永存。

 

赏析:林承强先生的《梁章钜小黄楼赋》,以洗练而典雅的笔墨,不仅生动描绘了福州小黄楼的精巧景致,更深刻揭示了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不朽人文精神。这篇赋作篇幅虽不长,却“方寸藏天地”,意境深远,引人遐思。

一、 “奇”起笔,巧构楼景之精妙

赋文开篇即以“黄楼何奇?奇在方寸藏天地”设问,提纲挈领,点出小黄楼最显著的特色——小巧玲珑却内蕴丰富,空间虽有限,却能营造出深邃广阔的意境。此“奇”字,既是对楼宇建筑艺术的赞叹,也为下文铺陈其文化内涵埋下伏笔。作者随后以移步换景之法,引领读者游览黄楼:“入门见照壁,镌‘诗礼传家’四字”,开篇即点出主人家的家训与文化传承的期许,奠定了楼内浓郁的书香气息。“转廊遇月洞,框‘松竹迎宾’一图”,“月洞”为古典园林常见之景,其巧妙在于“框景”,将“松竹迎宾”这一富有象征意义的画面纳入其中,既有动态的迎接之感,松竹的坚韧不屈、高洁雅致也暗喻了主人的品格。

继而,“中庭设‘听雨轩’:夏夜可闻骤雨打荷,冬晨但见素雪压梅。”“听雨轩”之名便充满诗情画意,作者进一步以“夏夜骤雨打荷”的听觉之美与“冬晨素雪压梅”的视觉之清寒,勾勒出听雨轩在不同时节的独特韵味,引人入胜,充满了生活情趣与文人雅兴。“侧室辟‘鉴古斋’:商彝周鼎列架,汉瓦秦砖盈橱。”则转向室内陈设,“鉴古斋”的命名直接点出其功能,而“商彝周鼎”、“汉瓦秦砖”等古物的罗列,则不仅显示了主人的收藏之丰、品位之高,更暗示了其对历史文化的尊崇与研习,使小楼更添古朴厚重之感。

最妙的是“最是西窗小筑,推窗即见‘三山两塔’,收尽闽都气象。”此句将视野由内而外拓展,小黄楼虽“小”,但凭窗远眺,福州城标志性的“三山两塔”(于山、乌山、屏山;白塔、乌塔)尽收眼底,瞬间将楼内的“方寸”与楼外的“闽都气象”融为一体,使得小黄楼的文化意义超越了其物理空间,成为连接个人情志与地域文化的纽带。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正是对开篇“方寸藏天地”的完美诠释。

二、 由景入人,彰显茝林公之风骨

赋文的后半部分,笔锋自然转向小黄楼的灵魂人物——梁章钜。“茝林公(梁章钜字)以楹联名世,其魂长驻斯楼。”此句点明梁章钜在中国楹联史上的地位,以及他与小黄楼之间不可分割的精神联系,楼因人而名,人因楼而精神永驻。作者选取了梁章钜两副极具代表性的楹联来展现其精神风貌。其一为春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此联意境开阔,格调高雅。“春风大雅能容物”展现了梁章钜作为士大夫的广阔胸襟与包容气度,如同春风化雨,泽被万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则赞誉其文章品格之高洁,如同秋水般清澈透明,不沾染丝毫世俗尘埃。这不仅是对其文风的赞美,更是对其人格修养的高度概括,“道尽士人襟抱”。

其二为寿屏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此联气势恢宏,风骨凛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前一联的“春风大雅能容物”意脉相通,但更强调了一种包容万象、兼收并蓄的君子之德;“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则突出了其为官清廉、坚守原则、不媚世俗的刚直气节。这副对联“尽显名臣风骨”,将梁章钜作为一代名臣的政治操守与人格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两副楹联的选择,一雅一刚,一文一政,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梁章钜的精神世界。

三、古今交融,咏叹文脉之不朽

赋文最后,将视角拉回当下,描写后人对小黄楼及梁章钜精神的追慕与传承:“今游客摩挲碑刻,犹觉墨痕温润;学子吟哦旧句,恍闻清谈琅琅。”通过“摩挲碑刻”、“吟哦旧句”等细节,生动展现了小黄楼作为文化载体的当代价值。游客能从“墨痕温润”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学子能从“清谈琅琅”中体悟到先贤的智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小黄楼的文化生命得以延续。

最终,作者发出深沉的感慨:“嗟夫!楼宇可朽,文脉长青;砖瓦易凋,风骨永存。”这既是对物理建筑易逝性的惋惜,更是对文化精神永恒性的礼赞。小黄楼的砖瓦可能会随着岁月流逝而凋敝,但梁章钜所代表的那种“诗礼传家”的文化传统、“能容物”“不染尘”的士人襟抱、“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名臣风骨,以及其所承载的闽都文化记忆,作为一种“文脉”与“风骨”,将永远流传下去,光照后人。这不仅是对小黄楼和梁章钜的颂歌,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总而言之,林承强的《梁章钜小黄楼赋》,以景喻情,以物写人,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它不仅仅是一篇建筑赋,更是一篇文化赋、精神赋。作者通过对小黄楼“方寸藏天地”的细致描摹和对梁章钜楹联名作的深刻解读,成功塑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与精神力量的文化地标形象,让读者在品味其文字之美的同时,更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历久弥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