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赞俞杰老师及赏析
(2025-07-15 11:21:08)
标签:
美景诗联文化杂谈 |
分类: 美丽霞浦 |
联赞俞杰老师及赏析
林承强 撰
俞志弘文,笔耕不辍,著八闽三卷,熠熠光昭古国;
杰勋编史,斧拓常新,传一脉千秋,孜孜力践初心。
对联赏析:
一、结构对仗与意象呼应
上联要素 下联对应 艺术特色
俞志弘文 杰勋编史 嵌姓名(俞/杰),彰显个人特质;
笔耕不辍 斧拓常新 动词对仗(耕/拓),体现学术耕耘与创新;
八闽三卷 一脉千秋 数量词对比(三卷/千秋),时空维度拓展;
熠熠光昭 孜孜力践 四字成语升华,强化精神内核。
二、内容与人物成就的深度契合
学术成就,"著八闽三卷"对应其专著《八闽名人》《八闽名产》《八闽姓氏》,体现深耕福建文化研究的成果。"传一脉千秋"呼应其主抓的《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获国家级奖项,以影像传承文化脉络。精神内核,"笔耕不辍"与"孜孜力践初心"形成闭环,暗合其400余场宣讲、百余篇论文的实践精神。"熠熠光昭古国"与"斧拓常新"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如《福建家训》将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
三、艺术手法与文化意蕴
双关隐喻,"斧拓"既指方志编纂的严谨(如拓印古籍),亦喻文化创新(如纪录片形式突破)。"八闽三卷"中"三"与"千秋"形成量级反差,凸显文化传承的持久性。地域文化符号,"八闽"精准定位福建地域特色,呼应其姓氏源流、家训族规等研究领域。"古国"与"千秋"强化历史纵深感,契合其党史方志办任职背景。
四、思想深度与时代价值
传统与创新:通过"斧拓常新"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纪录片获奖)。学术与实践:"笔耕"与"力践"并重,反映其从方志编纂到基层宣讲的知行合一。个体与集体:以"一脉"统摄"千秋",暗合其作为福建省姓氏研究会会长的群体性文化使命。
五、社会影响与公众形象
文化桥梁作用:对联中"传""昭"二字,呼应其通过电视讲座、专栏文章等媒介推动传统文化普及。精神标杆塑造:"孜孜力践"与"笔耕不辍"强化其"新时代宣讲师"的公众认知,符合其"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等社会角色。
结语:此联以凝练笔触勾勒出俞杰老师"学术深耕者""文化传承者""时代宣讲者"的三重身份,既具文学美感,又精准传递其毕生致力于福建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