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鹧鸪天小皓滩涂摄影记(依晏几道体)及赏析

(2025-06-26 17:54:02)
标签:

旅游

美景

诗联

文化

分类: 美丽霞浦

鹧鸪天 小皓滩涂摄影记(依晏几道体)及赏析

林承强

 

短炮长枪列岸头,追光逐影竞风流。

潮来潮去雕沙画,霞起霞收染海绸。

 

远方客,醉方遒,虎皮纹里觅春秋。

渔人不晓丹青手,画意诗心浪枕留。

 

以下是对《鹧鸪天·小皓滩涂摄影记》的赏析,结合诗词内容与滩涂特色,分维度解析其艺术内涵与自然哲思:

一、标题与场景:摄影艺术的滩涂舞台

词题“小皓滩涂摄影记”直指福建霞浦的核心摄影圣地。据资料,小皓滩涂因潮汐作用形成动态沙纹,在光影下呈现“五彩滩涂”奇观,且每次退潮后水道如“动脉”般重构纹理,成为摄影师“追光逐影”的理想场景。词中“短炮长枪列岸头”以兵器喻相机,生动刻画摄影者架设器材、严阵以待的创作姿态,呼应了“霞浦最著名的摄影创作基地”的定位。

二、上阕:自然与光影的交响诗

“潮来潮去雕沙画”——动态地质艺术,“雕沙画”精准概括滩涂的潮汐美学:海水冲刷沙粒形成“虎皮纹”“S弯”等肌理,潮涨潮落如无形刻刀,每日重塑滩涂画卷。此句暗合《中国国家地理》对其“最美滩涂”的评语。“霞起霞收染海绸”——光影的色彩魔法,霞光为滩涂赋予液态金属质感:朝暮时分,云霞将水面染成“流动的黄金”或“琉璃阙”(金、紫色调),沙纹则显出“和田玉冰裂纹理”。“海绸”之喻,既写海面柔滑如缎,亦呼应“顺光拍摄蓝色滩涂”的技法。

三、下阕:人文与艺术的深层对话

“虎皮纹里觅春秋”——劳动与时间的双重烙印,“虎皮纹”是渔民插竿劳作的标志性景观,词人却在此“觅春秋”,赋予自然纹理以历史厚重感。渔民的竹竿阵列本是生产工具,却被镜头抽象为时间刻度,揭示滩涂既是地理产物,亦是千年渔耕文明的载体。“渔人不晓丹青手”——无意识的艺术创造者,渔民劳作本为生计(如“捞鱼苗”“紫菜晾晒”),却在不自觉中成为“画家”——他们布设的竿影、渔排构成天然构图,与摄影师形成“实践者”与“阐释者”的微妙对照。此句点明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本质。

四、结句哲思:瞬间与永恒的辩证

“画意诗心浪枕留” 是全词点睛之笔:“浪枕” 象征潮汐的永恒运动,暗指滩涂瞬息万变的美无法被完全固化;“留” 则强调摄影与诗词的使命——以艺术凝固自然之魂。恰如“相机能凝固琉璃浪涌的瞬时形态,却难复现潮汐反复打磨的时光质感”,词人通过“诗心”弥补了影像的局限,完成对滩涂神韵的双重捕捉。

五、多维艺术成就

空间叙事:上阕采用广角视角(潮汐、霞光),下阕切入微观特写(虎皮纹、渔民),模仿摄影中的景别切换。色彩碰撞:“霞收染海绸”(暖色)与“虎皮纹”(冷色)形成互补,再现“冷暖色调碰撞”的视觉张力。动静相生:鸥鹭的“喧”与渔人的静默,潮汐的流逝与镜头的定格,在词中凝练为“雕”与“留”的哲学对立。

总结:滩涂美学的三重升华。此词不仅记录摄影场景,更完成三重超越:自然→艺术:将潮汐、沙纹转化为“沙画”“海绸”的审美符号;劳作→诗性:从渔民日常提炼出“虎皮纹”的文明隐喻;瞬间→永恒:借“浪枕留”宣告——真正的杰作,是浪花带不走的诗画精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