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桂花常见虫害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介绍

(2015-04-18 09:07:15)
标签:

桂花

常见虫害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分类: 苗木知识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花卉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随着近几年桂花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虫害危机随之增大,现江西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桂花进行观察和研究,得出辨别桂花虫害的基本特征,详细介绍如下:

 一、虫害 

  1柑橘全爪螨危害桂花的螨类有多种,其中以柑橘全爪螨最为严重。它以成虫、若虫和幼虫危害桂花叶片,受害叶片会不同程度地失绿,严重时出现斑点,叶片变成灰黄色,失去光泽,导致大量落叶。

  形态特征:雌成螨体为广卵圆形,背部隆起,体长 0.32 0.37 mm,暗红色或紫红色,体背有瘤,上生白色刚毛,足 对,爪状,爪间突发达。雄成螨体略小于雌成螨,腹末略尖,呈菱形,体鲜红或棕色,足较长,4对。卵圆球形,略扁平,有光泽,初产时鲜红色,以后逐渐褪色,中央有一垂直的柄,由柄的顶端向四周放射出 10 12 条丝粘于叶片上。幼螨刚孵出时,体长仅 0.2 mm,体色多呈淡红色或黄色,足 ;幼螨蜕第 次皮后即为前期若螨,足 ;第 次脱皮后为后期若螨;第 次蜕后变为成螨。

  生活习性:该虫 发生 12 18 代,温度高则发生代数多,反之则少,世代重叠。以卵、若螨或成螨在叶背面越冬,越冬卵在翌年 月大量孵化,月为为害盛期,当气温高达 24℃以上时,繁殖受到抑制,若遇冬暖春早的天气,越冬虫口密度大,往往危害猖撅。为害以新梢和嫩叶为主。

  2长白蚧为害桂花的蚧壳虫有长白蚧、红蜡蚧、糠片蚧、吹绵蚧等。其中长白蚧在我国南方普遍分布,主要危害板栗、龙眼、柑桔等经济树种。其若虫和雌成虫用针状口器刺入寄主植物组织中吸取汁液,导致枝、叶枯萎而死亡,

  形态特征:雌虫暗棕色,纺锤形,体外覆有一层灰白色蜡质介壳。雌虫长约 1.0 mm,黄色,口针很长,无翅。雄成虫介壳较瘦长,白色,体长约 0.5 mm,有一对透明的翅,体淡紫色。卵椭圆形,淡紫色,长 0.2 0.3 mm。若虫椭圆形,长约 0.25 mm,淡紫色或黄色,初孵若虫有触角及足,待固定分泌蜡质后触角及足退缩。蛹细长,紫色,腹末有一针状交配器。

  生活习性:在长江以南每年发生 代,大多以老熟若虫和蛹在枝干上越冬。月成虫羽化,并开始产卵。第一代若虫在 月上旬开始发生,第二代若虫在 月上旬,第三代若虫则在 月下旬。若虫在晴天中午孵化最盛,刚孵化的若虫爬行数小时后,口针便插入桂花树的组织,分泌蜡质,形成介壳,不再移动。

  3 黄刺蛾为害桂花的有黄刺蛾、绿刺蛾、青刺蛾、扁刺蛾等。其中黄刺蛾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为害桂花、香樟等多种花木果树,以幼虫取食桂花叶片为害,可在数天之内将树叶食尽,严重影响桂花生长,故需及时防治。幼虫毒刺和茧外毒毛,触及人体皮肤,会引起红肿和灼热剧痛。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13 17 mm,翅展 30 39 mm,虫体与翅均为黄色。卵长 1.4 1.5 mm,扁平椭圆形,淡黄色。老熟幼虫长 19 25 mm,淡黄绿色,背面有一个两端较宽、中间较窄的紫褐色大斑,背侧有蓝绿色纵线及小蓝点,体表有许多刺突。蛹长 13 15 mm,椭圆形,淡黄褐色。茧似麻雀蛋,坚硬,灰白色,有暗色纵纹。

  生活习性: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 发生 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发生 代,桂林 发生 代。多以老熟幼虫在茧内越冬,茧附着在树枝、树干或土中。翌年 月下旬至 月上、中旬化蛹,月下旬至 月下旬成虫羽化。成虫趋光性强,白天静伏在叶背,夜间活动、交配。卵多产于叶背,经 孵化。幼虫食叶,低龄幼虫集群取食叶片下表皮、叶肉,龄幼虫开始取食全叶,幼虫期约一个月。幼虫老熟在枝干、叶片上结茧。月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月下旬至 月下旬第 代幼虫取食为害,10 月上旬幼虫老熟。

  4 蚱蝉又名知了。在我国分布广。它危害桂花、柳树、梅花等花木。主要以若虫在土中刺吸植株根部的汁液为害,其次是成虫在枝干上刺吸树液,特别是成虫以锋利的产卵器割破枝梢的皮层,使枝梢成锯齿状排列的小槽,产卵于其中,致枝梢干枯而死。

  形态特征:雄成虫体长 44 48 mm,翅展 125 mm,体色漆黑,有光泽,被金色绒毛,复眼淡赤褐色,头部中央及颊上方有红黄色斑纹,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的“×”形隆起,翅透明,体腹面黑色,足淡黄褐色,腹部第一、第二节有鸣器。雌成虫体长比雄成虫略小,无鸣器,有发达的产卵器。卵长椭圆形,长 2.4 mm、宽 0.5 mm,乳白色,有光泽。若虫末龄时长约 35 mm,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发达,头和胸均粗大,与腹部等宽。

  生活习性:蚱蝉需 才能完成一个世代。以卵于树枝上或以若虫于土中越冬。卵期达 10 个月左右。若虫孵出后落至地面,潜入土中,刺吸根部汁液,到深秋后即潜入深土层中越冬。次年春暖花开时,若虫又向上迁移,刺吸植物根部汁液。若虫在土中生活多年,老熟后于 6-8 月爬出地面上树,然后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栖身于枝干上,雄成虫不停地鸣叫,雌成虫不鸣叫。雌成虫多在小枝上,以刀形产卵器割破皮层,形成直线或锯齿状的伤口,产卵于其中。成虫寿命 60 70 d,具有趋光性。

  5桂花叶蜂桂花叶蜂是危害桂花的专食性害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广西发生普遍。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 6.0 8.0 mm,宽 1.5 2.0 mm,翅展 12.0 17.0 mm。雌虫比雄虫略大,体黑色,具金属光泽。头黑褐色。触角丝状,节。复眼黑色,中胸发达,胸背有瘤状突起,后胸有一个三角形浅凹陷区。翅膜质,透明,密生黑褐色细毛,翅脉黑色。足黑褐色。卵椭圆形,长 0.8 2.0 mm,初为乳白色,后转为黄绿色,半透明。幼虫初孵化时为乳白色,后呈绿褐色,体长 18.0 20.0 mm,胸足 对,腹足 对,共 龄。茧长圆形,长约 10.0 mm,宽 3.0 4.0 mm,茧色泽似泥土。蛹长约 8.0 mm,复眼黑色,初化蛹淡黄色,后变暗黄色,羽化时呈黑色。

生活习性:发生 代,以老熟幼虫或前蛹期在浅土层泥茧内越冬。翌年 月化蛹,月底至 月初羽化。成虫白天活动,夜间伏于叶背。早晨露水干后成虫活动频繁,在树冠之间飞逐、交尾。卵产于嫩叶边缘的表皮下,成单行排列,使嫩叶扭曲变形。多次产卵,卵期 13 d月中、下旬幼虫大量孵化,幼虫孵化后即群集并蚕食叶肉。为害盛期在 月下旬至 月初。

二、桂花虫害防治技术

1天敌保护

  桂花林内天敌资源比较丰富,对抑制害虫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常见的有捕食刺蛾、蓑蛾、金龟子等害虫的蜀蝽和大山雀等鸟类,捕食或寄生于蚧壳虫、螨类的黑缘红瓢虫、异色瓢虫、大红瓢虫、澳州瓢虫、小红瓢虫,花翅跳小蜂、单带巨角跳小蜂、黑色软蚧蚜小蜂和啮小蜂等天敌,应注意保护或引进,用天敌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实现可持续控制战略。

2灯光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能诱杀蓑蛾、刺蛾、金龟子、蚱蝉等多种害虫的成虫,每盏灯可控制桂花园面积 2.0 3.3 h平米。使用该法防治害虫,对减少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降低防治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3药剂防治

适时开展化学防治是降低病虫害损失的重要途径。药剂中应首选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如白僵菌、Bt、阿维菌素等),或仿生物制剂(如灭幼脲等),及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如菊脂类和蚍虫灵等),尽量避免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桂花林内常用的有效药剂有:12200 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0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50%退菌特 000 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000 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 000 500 倍液喷雾,防治桂花煤污病、桂花炭疽病、叶斑病、枯斑病等病害;Bt 可湿性粉剂兑水 500 800 倍、25%灭幼脲胶悬液 000 000 倍液喷雾,防治低龄鳞翅目幼虫(蓑蛾、黄刺蛾、茶袋蛾);0.3%高渗阿维菌素乳油 000 000 倍液、菊酯类和蚍虫灵喷雾喷粉,50%辛硫磷乳油 000500 倍液,防治黄刺蛾、蚧壳虫、金龟子、蓑蛾、螨类、叶蜂、红蜘蛛等多种害虫。采用 10%克线丹颗粒剂,常用量为 22 500 60 000 g/h平米(含有效成分 150 400 g)可防治根结线虫病。在桂花新梢生长期,每隔半个月用 0.2% 0.5%的硫酸亚铁溶液喷洒叶面 次,可防治桂花缺铁病。在树下的地面撒施 1.5%辛硫磷颗粒剂,或用 75%辛硫磷乳油 800 000 倍液喷洒地面,然后浅锄,可有效地防治孵化后落地的蚱蝉若虫。

    了解更多苗木知识请登录http://www.jxlnhm.comhttp://www.jxlnmm.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