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技入道,为而不争——王敬恒先生的“技”与“道”(一)
(2013-08-09 14:32:38)
标签:
文化 |
分类: 画评 |
王敬恒先生早年弃购张大千的《石榴》而以高价购买熊十力的哲学名著《原儒》一事,早已被学人誉为佳话。读书作为一种对自身心性进行长期历练的途径,向来为历代士人所推崇。然而若想达到“知行合一”,仍需一种具体的形式来将读书的心得落到实处,这便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由技入道”。于是乎,王敬恒先生在年近不惑之时选定四艺中的“画”作为“技”,以水墨来记录他的读书心得、阐释他对事物的理解和对人生的反思。
王敬恒先生饱读诗书,尤其对哲学著作情有独钟。他将自己对哲学的深度思考在绘画过程中进行了充分的展示与锤炼。水墨画是以偶然的现象来揭示必然的规律,其关键在于笔法与墨色。笔法本身便是对整个世界的概念化和抽象化,而墨色则是用来指代那些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二者联合起来展现的,便是这个世界的本原,这也就是水墨画存在的意义。细审王敬恒先生的山水画,我们可以将画中的山、石、树、林、溪流、舟楫、人物等等元素都视为偶然因素。他将这些偶然因素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架构,产生了非定向叠加的效果,最终达到了展现大自然生命力的必然结果。
同时,王敬恒画中的每个元素同样浓缩了他形而上的哲思。例如山水画中的某一棵树,它的树枝、树叶、树根、树梢,最后都只是这棵树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何种笔法,无论如何用墨,最终它所展现的就是一棵树所具有的生命状态。一花一世界,世界就是这棵树,道也是这棵树。一幅水墨画就是一个独立自存的世界,它的意义就在于展现那个最终的确定性结果——真实的生命状态。王敬恒先生以时而高古、时而肆意的笔墨,将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和对人生的各种反思呈现在画面当中,当真称得上是“画有尽而意无穷”,成功臻至“由技入道”的境界。